• 創新活力澎湃強勁 引領作用凸顯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1-28





    更為充沛的發展動能,將推動新一年高質量發展揚帆前行——


    創新活力澎湃強勁


      濟南孫村的智慧產業園,智能車間忙碌又安靜,生產線“吐出”的,不只是高端服務器,也是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松江佘山的上海天文臺,科技人員目光炯炯,捕獲38萬公里之外太空信號的同時,持續拓展創新所能抵達的高度;


      北京懷柔的中科院實驗室,科學團隊埋頭鉆研,每一次測試數據的小小提升,都在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積攢力量……


      企業創新不放松、重大科技工程不停步、原始創新不歇腳。春節假期,中華大地一處處創新“不打烊”的場景,為中國經濟發展生動做注: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新動能持續成長,引領作用凸顯。這個新春的創新即景,也進一步堅定信心:更為充沛的發展動能,將推動新一年高質量發展揚帆前行。


      ——高質量發展,依靠激發內在活力的創新創造。


      5G信號指引、人工智能調度,機器人8分鐘自動鎖定130顆螺絲,相當于1根頭發直徑的定位精度絲毫不差……春節假期,忙碌在濟南孫村產業園浪潮智能工廠里的,不只是工人師傅,還有全自動機器人、智能設備和“生產大腦”。


      每年,從這里出廠的近50萬臺服務器設備,被規模化部署于西部山區、戈壁的數據中心,支撐著遠程辦公、在線購物等新業態新消費的存儲運算需求,成為信息技術賦能實體經濟、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縮影。


      “我們也一度面臨嚴重的缺貨問題。”浪潮信息服務器產品線總經理趙帥說。過去一年,全球電子信息產業供應鏈面臨整體不確定性,服務器生產所需零部件、原材料不是一兩個,而是成千上萬個。


      壓力面前,浪潮選擇用自主創新“對沖”風險。對于服務器主板,浪潮最多會設計5個不同的備用物料組合版本,來應對供應的不確定性。同時積極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打通需求、研發、生產、交付全流程。


      企業對發展新動能的渴望,得到政策支撐。2022年,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持續加力,科技獎勵和激勵機制不斷完善,有效激發了市場主體創新活力,企業研發投入仍保持兩位數增長,拉動全社會研發投入總量邁上新臺階。


      拿浪潮來說,車間的人少了,但研發的人多了,僅從事服務器設計研發的就有3000多人,一個技術細節對應一支研究團隊。浪潮智能工廠自動化設計工程師劉彬發明了CPU彎針檢測設備,利用深度學習和大數據,30秒內就能完成主板上14588個針腳質量檢測,比人工效率提升92%。“劉彬CPU彎針檢測設備”“羅希望內存按壓工裝”“楊洪波光盤防護碗”……以一線發明者命名的創新設備,比比皆是。


      “一支精干的人才隊伍開辟了浪潮創新的廣闊空間,更支撐起我們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信心。”趙帥說。


      ——高水平自立自強,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1月22日,大年初一,從上海到新疆烏魯木齊,相隔3000多公里的數臺射電望遠鏡,跨越空間,組成一臺無形的巨大望遠鏡,共同觀測遠在38萬公里外的“鵲橋”中繼衛星。


      “‘鵲橋’是玉兔二號與地球保持正常通信的‘中轉站’。”上海天文臺射電天文科學與技術研究室主任鄭為民說,為了確保中繼星運行在預定軌道,整個春節假期,上海天文臺、烏魯木齊觀測站、北京密云觀測站的科研人員都在堅守崗位。


      嫦娥四號任務月球車——玉兔二號春節前夕在月晝中醒來。玉兔二號迄今已在月背工作超過4年,累計行駛近1500米,所獲的重要科學發現由全球科學家共享。“能和玉兔二號一起度過農歷新年,我們感到很光榮。”鄭為民說。


      完備的國家創新體系,離不開廣大的市場創新主體,也需要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需求、代表國家水平的科技力量支撐。


      回眸2022年,首架C919大飛機正式交付,神舟十三號、十四號、十五號接力騰飛,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強化,對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至關重要。


      展望未來,近有月背采樣、月球南極陰影坑勘查,遠至火星采樣、木星系探測……一個個計劃更加激動人心。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嫦娥六號任務總設計師胡浩說:“新的一年,深空探測的步伐,將邁得更深更遠。”


      ——厚積薄發的基礎研究,為技術創新提供源頭支撐。


      一早從北京市區開車,8點半前趕到位于北京懷柔的實驗室,開始一天緊張忙碌的工作,這是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趙斌的春節日歷。


      爭分奪秒,是為了完成空間行波管放大器的研制任務。


      行波管放大器是衛星上用來放大信號的關鍵部件,研制難度極大,是一個國家在物理電子學領域基礎的能力象征。為實現關鍵元器件國產化,研發團隊長期持續攻關。


      “團隊面臨很多理論和技術挑戰。”作為行波管放大器高壓電源的設計師,趙斌通過對電路底層的研究,創造出新的電路形式,提高了放大器的效率。2022年,載人航天等重大科技工程取得歷史性成就,離不開這些實驗室里的創新創造。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總開關”。破解關鍵技術問題,就要從根子上提升基礎理論研究,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搞清楚。


      國家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出臺實施,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稅收優惠政策推出;基礎研究經費保持增長,占研發經費比重連續4年保持6%以上……對基礎研究長期穩定的強力支持,成為2022年原始創新噴薄而出的“增壓器”,由此催生中國天眼FAST取得系列重要進展、發現玉米和水稻增產關鍵基因、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等一個個令人矚目的成果。


      “基礎研究要奔著真問題去。”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說,要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中的關鍵瓶頸,強化應用導向的基礎研究,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展望2023年,隨著創新主體鉚足干勁,創新政策落實落細,創新環境不斷優化,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將更加澎湃強勁。(記者 馮華 吳月輝 谷業凱 余建斌)


      轉自:人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雄安新區,創新創業的一方熱土

      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新區,河北雄安新區的設立,對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調整優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培育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2017-04-11
    • “十三五”先進制造技術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發布

        記者5月2日從科技部獲悉,為明確十三五先進制造技術領域科技創新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實施保障,推動先進制造技術領域創新能力提升,科技部組織制定了《十三五先進制造技術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
      2017-05-03
    • 制造業借力“三鏈融合”推動科技創新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制造業競爭日益激烈,對先進制造技術的升級更加迫切,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先進制造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2017-05-06
    • 國家發改委牽頭組織實施7項措施激勵改革創新

      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李樸民5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在國務院對落實重大政策成效明顯地方實施的24條激勵措施中,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組織實施7項。
      2017-05-06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