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穩經濟開局起勢 各地聚焦制造業多維發力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2-08





      全面落實各項稅費優惠政策、實施數字賦能行動、以大項目集聚增長動力……近期,多地印發地方“一號文件”,鉚足干勁促經濟。其中,聚焦制造業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地方共識。


      專家表示,政策支持力度仍然可期,技改投資和新動能行業潛力不小,今年制造業投資實現較快增長具備支撐。


      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減稅降費、助企紓困,這一支持制造業發展的財政政策在今年得到延續。


      上海日前發布的提信心擴需求穩增長促發展行動方案提出,今年將全面落實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減免增值稅等政策。按照國家有關政策要求,對符合條件的制造業、批發零售業等行業企業,繼續按月全額退還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


      “為制造業降本減負是給全社會降本減負中的最重要一環,實質是對所有經濟實體減負,對產業鏈供應鏈的引領帶動作用明顯。”中國財政學會績效管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張依群說。


      在降低制造業企業成本的同時,各地紛紛加大對制造業發展的資金支持力度。


      江蘇日前印發的《關于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統籌使用中央貼息資金和省有關專項資金,落實設備購置與更新改造貸款貼息政策。遼寧印發的進一步穩經濟若干政策舉措提出,對于在今年穩增長和一季度“開門紅”工作中工業總產值增量超一定額度的制造業企業,給予20萬元到100萬元的獎勵。


      專家表示,得益于貸款貼息等支持政策,低成本資金的投放將促進相關市場主體加快實施技術改造投資,推動行業創新發展。


      推動智能化升級轉型


      以“鼎新”帶動“革故”,推進制造業發展模式向智能化轉型,是制造業邁步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浙江提出,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深化產業集群(區域)新智造試點,推進數字工廠培育建設,推進重點細分行業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打造30個數字化改造縣域樣本。


      江蘇明確,省工業和信息產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安排12億元,加快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規劃所工業投資研究室主任李楊認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空間很大,有助于推動工業經濟發展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在數字賦能制造業變革重塑的同時,多地加快布局未來產業,培育新的增長極。


      江蘇南京日前發布的加快發展未來產業六大專項行動計劃共包含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基因與細胞、元宇宙、未來網絡與先進通信、儲能與氫能六份專項行動計劃。此外,南京率先在市工信局設立全國首個未來產業職能機構“未來產業處”,通過提前謀劃和深耕細作,積極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


      江蘇明確,安排9.5億元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圍繞省“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確定的產業體系,采取定額補助和撥改投相結合的方式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


      “未來產業具有依托新科技、引領新需求、創造新動力及拓展新空間等典型特征,是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制高點的有效途徑,是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壯大新增長點的重要抓手。”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盛朝迅表示,要通過加速布局未來產業,推動未來產業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量。


      發揮重大項目引領作用


      多地聚焦制造業投資重大項目,定目標、下任務,發揮大項目集聚增長動能作用。


      浙江提出,每年招引落地總投資10億元以上的制造業重大項目100個以上,總投資1億美元以上的外資制造業重大項目20個以上。實施千億技術改造投資工程,加快企業設備更新改造,每年實施重點技術改造項目5000個以上、新增應用工業機器人15000臺以上。


      廣東東莞日前發布的《關于堅持以制造業當家 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堅持以大項目集聚增長動力,打造高質量發展動力源。大力實施“投資東莞”全球推廣行動,今年重點招引一批投資額30億元以上項目。


      專家表示,重大項目是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加快落地一批先進制造業重大項目是補齊產業基礎能力短板、提升產業鏈水平的重要抓手。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表示,在技改投資需求持續釋放、高新技術制造業的引領作用加強、民企投資環境改善和金融支持保持較大力度的共同推動下,今年制造業投資將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為,今年制造業投資增長仍具有結構性支撐。一是技改投資和新動能行業仍然具備投資潛力;二是隨著可選消費和線下服務業恢復,相關制造業投資需求將會釋放;三是在“加大制造業投資支持力度”導向下,今年政策支持力度仍然可期。


      轉自:中國證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