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紅火、產業提升、創新提速……會場內外涌動發展春潮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3-07





      迎著暖暖春意,2023年全國兩會拉開大幕。


      這是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重要時刻召開的一場盛會。億萬中國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意氣風發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新征程上,信心就是力量。此時此刻,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春潮正滾滾向前,澎湃在紅火的市場里,涌動在廣袤的田野間,激蕩在萬里高空與深邃藍海,在神州大地上奏響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鏗鏘足音。


      信心源于底氣


      ——在市場的紅火里感受中國發展的過硬實力


      青峰疊嶂、漫江云霧,游人行舟碧波上,如在畫中游。


      遇龍河是漓江的一條支流,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陽朔縣境內,是桂林山水的精華之一。旅游市場復蘇的春風吹來,河畔的人們明顯感受到了暖意:一排排竹筏“百舸爭流”,山水間縈繞著筏工們喜悅的歌聲。


      “今年春節期間,遇龍河景區營業額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長了50%。正月初三至初五,每天乘坐竹筏的游客均超過2萬人次。”遇龍河景區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賴玉芬說。


      不單單漓江春暖人氣旺,整個國內旅游市場也迎來“開門紅”。經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春節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3.08億人次,同比增長23.1%;實現國內旅游收入3758.43億元,同比增長30%。


      新時代十年,中國加速進入大眾旅游的新階段。今年,在消費需求加速釋放的大背景下,文旅產業復蘇信心與底氣愈發穩固。


      “業界對全年旅游市場充滿期待、信心倍增,旅游業已經全面轉入出游意愿、消費預期和產業信心全面增長的新階段。”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告訴記者,旅游市場主體獲得感明顯回升,為今年旅游經濟打開了“高開穩走”的局面。


      紅紅火火的文旅市場,映照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向上向好的生動景象。春節假期消費相關行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2.2%,春運期間全社會人員流動量約47.33億人次,2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52.6%,比上月上升2.5個百分點……開年以來,市場信心加速回暖,一系列指標釋放經濟運行積極信號。


      過去五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到121萬億元,五年年均增長5.2%,十年增加近70萬億元、年均增長6.2%,在高基數基礎上實現了中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作為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超4億中等收入群體的超大規模市場的大國,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變。


      展望今年企業發展前景,全國人大代表、邁普醫學董事長袁玉宇表示,將繼續加大產品研發力度,爭取有更多新品上市,加快邁向國際化的步伐。


      十五年前回國創業時,袁玉宇帶領著一支平均年齡不到25歲的團隊埋頭攻關;各級政府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幫團隊闖過了不少難關。如今,袁玉宇團隊研發的高性能醫療器械產品及設備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市場覆蓋歐洲、南美、亞洲、非洲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


      從滿頭青絲到漸生華發,袁玉宇依舊在創新創業大道上奔跑追夢。“跟我同期歸國的創業者,最近幾年也都陸陸續續帶領企業上市。”袁玉宇說,自己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正是基于這種信心,創新型企業才敢繼續投入創新,通過開發更好的創新技術平臺和產品,促進企業更好更快發展,進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統計顯示,截至2023年1月,我國市場主體達1.7億戶。不斷壯大的市場主體不但成為穩住經濟基本盤的底氣和韌性所在,也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翻開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保障市場主體健康發展的一系列舉措成效顯著:減稅降費公平普惠、高效直達,五年累計減稅5.4萬億元、降費2.8萬億元;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有效支持,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為各類所有制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競相發展的環境,用真招實策提振市場預期和信心。“不斷優化營商環境,讓各類市場主體不僅能抓住機遇,還能化危為機,獲得更好發展。”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張軍擴說。


      “我國在市場規模、產業體系、人力資源等方面具有雄厚基礎,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大會新聞發言人郭衛民表示,2023年要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把穩增長放在首要位置,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讓我們齊心協力,共同迎接一個充滿希望的美好春天”。


      信心源于活力


      ——在廣袤田野間感受中國發展的澎湃力量


      春日漸暖,從南到北,祖國各地的春耕備耕也火熱起來。


      在福建省永泰縣同安鎮西安村,茶山滿目青翠,春茶抽芽吐綠。赴京參會前幾天,全國人大代表、永泰縣希安油茶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盧玉勝和村民一起,為油茶育苗和移栽油茶苗而忙碌。


      2012年,盧玉勝帶領村民們成立了永泰縣希安油茶專業合作社,做長做深油茶產業鏈。在油茶產業的推動下,永泰縣在2018年順利脫貧,還培育出自己的山茶油品牌“三狀元”。


      “油茶樹是村里的‘搖錢樹’,一畝油茶樹一年可以增加村集體收入1000多元。油茶果就是‘黃金果’,去年西安村人均純收入1.8萬元,比2012年增加了7000多元。”盧玉勝說。


      經過八年持續努力,我們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實現了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


      盧玉勝告訴記者,作為一名鄉村產業帶頭人,他深知產業旺起來才能帶動農民富起來。在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期間,他撰寫調研報告與代表建議10多萬字,提出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產業規劃推動鄉村振興等50余項建議。今年,他繼續聚焦鄉村振興,帶來了關于加快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壯大農業產業鏈、加大力度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等建議。


      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5∶1。全國休閑農莊、觀光農園、農家樂等達到30多萬家,年營業收入超過7000億元。各類涉農電商超過3萬家,農村網絡零售額超過2萬億元。


      “鄉村振興是大而廣、久而長的事情,是系統工程。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到要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我們都深受鼓舞,干勁十足!”盧玉勝說。


      “來北京前到地里看了看,麥苗正返青拔節,已經高過腳踝。今年苗情不賴,豐收有信心!”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太和縣種糧大戶徐淙祥底氣十足。


      “我1972年開始種糧,到現在已經種了五十年。”徐淙祥這樣自我介紹。幾十年來,他潛心鉆研農業科學技術,牽頭成立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民增收;建立農作物綠色高效試驗示范田,屢屢創下小麥、玉米、大豆的安徽省單產紀錄。


      2022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勉勵徐淙祥,希望種糧大戶發揮規模經營優勢,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這更加堅定了徐淙祥多種糧、種好糧的決心。


      如今,徐淙祥的兒子與孫子也都加入了務農的行列。徐淙祥當年觀察農作物長勢的黑色放大鏡“退役”了,孫子徐旭東的智慧農業APP上線了,線上就能掌握田間土壤墑情、蟲情、降雨量等。祖孫三代配合科研院所選育新品種,在田間試驗良法栽培并推廣示范。


      廣袤鄉村氣象新,現代農業挑起“金扁擔”。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4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00個農業科學觀測試驗站……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4%,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農作物種源自給率超過95%;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與農業生產深度耦合,數字引擎動能愈發強勁。


      信心源于動力


      ——在創新如潮下感受中國發展的強勁脈搏


      兩會前夕,喜訊從太空傳來——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進行了第二次出艙活動,圓滿完成全部既定工作任務。


      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矗立浩瀚太空,“三步走”的夢想藍圖化為現實,背后是中國載人航天三十年,尤其是新時代十年以來快速的發展。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回望十年,我國科技創新實力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新能源技術、大飛機制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載人航天取得的輝煌成就,反映的不是一個人去執行任務,也不只是一個團隊,更多反映的是一個工程總體、一個國家的支撐。”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利偉說。


      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是我們戰勝風險挑戰、贏得發展主動的堅強保證。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勾勒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向上軌跡。


      奮進的中國,既逐夢“天宮”,也筑夢“深藍”。在海南陵水海域,我國首個自營1500米超深水大氣田“深海一號”傲立藍海。前不久,它交出了自正式投產以來的傲人成績單:累計生產天然氣超40億立方米!


      “建設過程中,我們從無到有,初步形成全套深水氣田運維體系,一共提出了3項世界級創新、13項國內首創技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海油海南分公司陵水—崖城作業公司資深工程師雷亞飛說,這是我國深水油氣開發和深水海洋工程裝備技術的重大突破,帶領中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能力全面進入1500米超深水時代。


      贏得先機、贏得優勢,必須抓住創新這個強勁引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2022年,中國位列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第11位,中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邁上3萬億元新臺階;而在十年前,這兩個數字分別為第34名、10240億元。兩條上升曲線,見證著我國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的奮進足跡。


      科技政策聚焦自立自強,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不斷增強。這讓扎根航天制造業一線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首都航天機械有限公司主任工藝師劉爭倍感振奮。“今年我帶來了關于在航天先進制造領域布局全國重點實驗室,以及加強智能制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推動制造業高端化發展的建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 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這對于建設制造強國、航天強國至關重要。”


      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其中,新一代載人火箭、新一代載人飛船、月面著陸器等產品模型首次亮相。


      “我國載人航天還將登陸月球,走向深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容易告訴記者,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是實現我國2030年前載人登陸月球和航天強國建設的重要戰略支撐,預計2027年前后完成首飛,用于月面著陸器和登月飛船送入地月轉移軌道。


      如今,“深海一號”二期工程已基本完成設計,目前正在加緊建造施工,雷亞飛則依舊忙碌在深海能源開發一線。今年,他帶來了關于加強深遠海應急保障中心建設的建議。“我會繼續關注能源問題,堅持科技創新,讓更多人把目光投向海洋。”雷亞飛說。


      藍圖繪就,前景光明,信心堅定,篤行不怠。讓我們凝聚起團結奮斗的信心、勇毅前行的力量,踏上充滿光榮和夢想的新征程。(柴雅欣)


      轉自: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打出組合拳、拿出新舉措:為創新發展營造更好環境

      打出組合拳、拿出新舉措:為創新發展營造更好環境

      更有針對性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創新的支持、更大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3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推廣一批具備復制條件的支持創新改革舉措,為創新發展營造更好的環境。
      2017-08-31
    • 前7月我國創新發展韌性增強 新產業發展向好

      前7月我國創新發展韌性增強 新產業發展向好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近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7月份,我國有效實施宏觀政策,主要宏觀指標處于合理區間,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7.8%。
      2021-08-24
    • 中國經濟一季報亮點:創新發展勢頭不減

      中國經濟一季報亮點:創新發展勢頭不減

       今年一季度,創新發展態勢持續。新產業不斷成長,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2%,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0.8%,均保持較快增長。
      2022-04-25
    • 通過稅收優惠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政策加力賦能創新發展

      通過稅收優惠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政策加力賦能創新發展

      目前,我國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超過70%。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需要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2022-12-26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