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外匯管理局近日公布4月銀行結售匯和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數據,其中顯示4月份銀行結售匯和涉外收支均保持順差格局,外匯市場運行平穩,境內外匯供求基本平衡。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指出,4月外商來華直接投資繼續保持凈流入,外資連續兩個月凈買入境內證券,顯示我國經濟發展前景和人民幣資產價值進一步提升全球投資者信心。
數據顯示,按美元計值,2023年4月,銀行代客涉外收入4727億美元,對外付款4741億美元。2023年1—4月,銀行累計結匯7329億美元,累計售匯7427億美元;銀行代客累計涉外收入19578億美元,累計對外付款19249億美元。4月份,銀行結售匯順差55億美元;企業、個人等非銀行部門涉外收入與支出規模基本相當。綜合考慮遠期結售匯、期權交易、銀行外匯頭寸等其他供求因素,境內外匯市場供求基本平衡。
王春英表示,經常項下,4月貨物貿易跨境收支順差293億美元,繼續保持較高水平;服務貿易跨境收支逆差63億美元,與一季度月均規模基本持平,居民跨境旅行支出有序恢復,但仍低于疫情前水平。資本項下,4月外商來華直接投資繼續保持凈流入,外資連續兩個月凈買入境內證券,顯示我國經濟發展前景和人民幣資產價值進一步提升全球投資者信心;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證券投資保持平穩有序。
記者注意到,中國金融業持續擴大開放,也是外資機構競相布局中國金融市場的重要原因之一。從滬港通、深港通到“債券通”再到“互換通”,開放穩步推進,也吸引了更多全球資源要素,為外資機構帶來更多信心。
就在本月15日,香港與內地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合作下的“北向互換通”交易啟動。啟動當天,境內外機構積極參與“北向互換通”業務,累計提交清算162筆,名義本金合計82.59億元,包括交通銀行、匯豐中國、花旗中國、渣打中國、德意志銀行等多家中外資銀行,以及中金公司、國泰君安證券、東方證券在內的券商,均已順利完成互換通下的首筆交易。
相關業內人士在此前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認為,“互換通”豐富了境外投資者的風險對沖工具,將吸引更多境外資金流入中國債券市場。一方面,外資券商能夠在股權融資等投行業務領域引入國外成熟專業的服務和工具,豐富市場生態。另一方面,引入優質外資券商也可以倒逼國內券商積極創新變革,提高競爭力,推進資本市場成熟度的提升。
總體來講,中國引資在全球表現是突出的,近十年相關資金凈流入規模居世界前列。外商在中國的投資能夠共享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投資紅利、轉型紅利以及市場紅利。
“相信隨著債券市場進一步發展,債券品種的豐富以及風險對沖機制不斷完善,未來還將有更多境外資金的流入,特別是長期投資,這不僅為國際投資者提供了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紅利的機會,也有助于推動中國債市的投資人機構進一步多元化。”匯豐中國副行長兼資本市場及證券服務部聯席總監張勁秋說。
事實上,內地金融對外開放仍有巨大空間,因為目前外資持倉只占內地股票市場的4%和債券市場不足3%。“我們也希望擴大債券北向通的投資目標,為國際投資者提供更全面的資產配置選擇。目前,國際投資者以配置利率債為主,外資在境內的固收資產近三分之二集中于國債,信用債的配置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香港金管局總裁余偉文近日在“互換通”上線儀式會議中透露。
展望后續,王春英指出,未來我國外匯市場平穩運行的基礎依然牢固。我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經濟發展呈現回升向好態勢,市場預期明顯改善,經濟基本面對外匯市場的支撐作用增強。此外,隨著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緊縮節奏放緩,有關外溢影響將逐步減弱,同時近年來我國外匯市場韌性顯著增強,市場成熟度以及市場主體理性程度不斷提升,能夠更好適應外部環境變化。(記者 張偉倫)
轉自:中國貿易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