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談宏觀政策如何發力 夯實中國經濟復蘇基礎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6-28





      2023年中國經濟即將走過“上半程”。隨著前期各項政策措施發力顯效,當前經濟運行總體上延續恢復態勢,但內生動力還不強,需求仍然不足,市場對宏觀政策加碼的預期升溫。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復蘇進程中的波動與前景?下階段宏觀政策發力的方向、節奏、力度應怎樣把握?下半年中國經濟將怎樣表現?在近日舉辦的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23年中期論壇上,多位經濟學家交流了看法。


      恢復性增長態勢明顯


      “今年上半年,中國宏觀經濟實現恢復性增長,特別是消費和服務業增速大幅反彈,逆轉了去年四季度的加速下滑態勢。”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劉曉光表示,在前期積壓需求釋放、政策性力量支撐和低基數效應的共同作用下,中國宏觀經濟恢復性增長態勢明顯,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不同程度緩解,呈現出觸底反彈的特征。


      論壇發布報告認為,經歷3年疫情后,中國經濟復蘇需要3個階段。一是社會秩序與交易修復階段,以供給和需求各方面實現恢復性增長為主要特征;二是資產負債表修復階段,以企業利潤、居民就業、財政收入全面改善為主要特征;三是常態化擴展階段,以資產負債表擴張速度和經濟增長速度重歸潛在增速為主要特征。當前,中國經濟復蘇正處于從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轉換的關鍵期。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寧吉喆認為,應充分肯定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連續復蘇態勢的基本面,無論是從一季度還是四五月份的經濟數據看,我國經濟運行還是處在復蘇向好的狀態。餐飲、住宿、零售、旅游、文化娛樂等聚集性、流動性消費迅速反彈,實現強勁的恢復性增長,服務業的較快增長拉動了生產的增長。經濟增長、就業、物價、外匯儲備四大宏觀指標總體穩定,糧食安全得到保證,能源實現穩價保供,從生產投資看,產業鏈、供應鏈保持了穩定和韌性。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表示,經濟復蘇是分階段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征,出現一些指標的微調和預期波動是一種常態,對于當下一些指標的回調不宜過度解讀,中國經濟依然在復蘇進程中。


      “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中國經濟的產出缺口有望在下半年進一步縮小,就業壓力也將得到一定程度緩解,居民收入和企業績效有望逐步改善,家庭和企業資產負債表逐步修復,帶動信心和預期的改善。”劉曉光認為,也要看到,實現從恢復性增長向擴張性增長的轉變,中國經濟還面臨諸多風險挑戰,需要在改善微觀基礎、市場預期、運行模式和外部環境等方面持續發力。


      恢復基礎尚不穩固


      盡管經濟呈現恢復態勢,專家認為,恢復基礎尚不穩固,經濟恢復不平衡,尤其是微觀層面,生產經營仍面臨一定困難。


      劉曉光表示,當前宏觀經濟的回暖向居民就業和收入狀況的傳導、向企業績效狀況的傳導、向市場信心的傳導還存在明顯的時滯和阻礙,2023年上半年呈現出典型的“宏觀熱、微觀冷”的特征。


      經濟恢復不平衡的現象需要高度重視。寧吉喆表示,在消費領域里,住房、家電等大宗消費的恢復滯后于聚集性、接觸性、流動性的消費,投資的恢復滯后于消費,民間投資的恢復又不及大項目的恢復,工業的恢復不及服務業。


      前4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下降20.6%,企業應收賬款、企業產成品庫存持續增長,企業成本上升。寧吉喆表示,要堅持問題導向,針對經濟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困難堅持宏觀調控的方向、明確宏觀調控的重點、加大宏觀調控的力度、把握宏觀調控的節奏,推動經濟運行持續恢復,促進經濟增長回到正常區間。要將解決經濟恢復不平衡的問題作為宏觀調控的重點,比如,進一步促進消費特別是恢復大宗消費;對民間投資、民營企業的方針政策要盡快落地;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放在重要位置。


      精準施策推動回升向好


      近期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針對經濟形勢的變化,必須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增強發展動能,優化經濟結構,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具備條件的政策措施要及時出臺、抓緊實施,同時加強政策措施的儲備,最大限度發揮政策綜合效應。


      寧吉喆表示,要加大宏觀調控政策力度,在節奏把握上,出臺宏觀政策宜早不宜遲。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中國社科院大學黨委書記高培勇提醒,要立足于高質量發展階段來謀劃宏觀政策的配置格局。宏觀政策配置要做成本效益分析,宏觀政策成本的天花板和紅線是“安全”,不能危及或觸發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要堅持力求精準。


      劉元春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的復蘇與以往的周期性復蘇有著本質性差別,如果采用傳統的逆周期調整方式,用短期宏觀經濟政策來進行簡單應對,當前經濟復蘇基礎不穩固、內生動力不扎實等問題可能難以得到有效解決,需要有一個短期和中期兼顧的方法。


      中國工業經濟學會會長、中國社科院大學教授江小涓表示,中國經濟處在發展階段轉換長周期和疫情影響短周期疊加的狀態,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泛在新動能的出現。短期政策可能成本加大、邊際效應降低,要利用好這個窗口期,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創新和開放,獲得泛在新動能,保持經濟中長期高質量發展。(記者 熊 麗)


      轉自: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品牌建設讓中國經濟展現“活力”和“韌性”

      全球最大傳播服務集團WPP和旗下的市場調研機構凱度華通明略20日發布BrandZ2017年最具價值中國品牌100強榜單,為觀察中國企業品牌建設提供了一幅生動圖景。業內人士指出,依托品牌建設,中國經濟正在展現“活力”和“...
      2017-03-23
    • “對中國經濟無需太多擔心”

      “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來源于結構性改革和經濟轉型,這是支撐中國經濟穩定增長最重要的因素。”摩根士丹利亞太區聯席首席執行官孫瑋在近日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說道。
      2017-04-10
    • 多項指標向好 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或達6.8%

      根據安排,國家統計局將在4月17日發布一季度經濟數據。與去年同期不同的是,對中國經濟增長信心更強了。分析人士預計,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繼續延續去年四季度向好趨勢,同比增長達6 8%,年內余下三季度增速將會逐步放緩至6 5%
      2017-04-10
    • 中國一季度經濟延續回暖態勢幾成定局

      從近期政策動向以及發布的各項經濟數據來看,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一季度經濟延續回暖態勢幾成定局,二季度至少不會出現明顯的回調跡象。
      2017-04-10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