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北京等地相繼出臺提振消費政策,不僅有提高工資性收入等“規定動作”,還因地制宜出臺了各具特色的具體措施。尤其在優化消費環境方面,不少地方通過規范市場競爭秩序、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營造放心消費環境、加大消費資金投入等,促進消費環境持續改善。專家表示,一攬子增量政策與存量政策協同發力,“錢包不夠鼓”“沒時間消費”等痛點得到了緩解。
消費一頭連著生產發展,一頭連著民生福祉,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近一段時間,多地紛紛出臺提振消費相關方案,根據地方特點提出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和意愿的具體舉措,進一步提振消費。
多地“放大招”
日前,廣州發布《廣州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涉及“居民就業增收”“大宗消費升級”“消費品質提升”“限制措施清理”“政策支持保障”等八大領域,共提出33項具體行動舉措,以全方位激活消費市場。作為居民大宗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住房消費被重點提及,包括城中村和老舊小區改造、收購存量房用作安置房、優化公積金政策等,同時提出取消限購、限價、限售等多種消費限制。
此外,廣西近日發布的《廣西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從統籌供需同向發力、優化消費環境和發揮政策協同聯動等方面提出了七大行動30項具體舉措;《河北省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圍繞“2025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左右”的核心目標,提出五大行動24條舉措,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各層級、多樣化消費需求;江蘇以首發經濟為發力點,印發《江蘇省加快推動首發經濟促進消費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上海市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圍繞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切實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進行一系列部署。
增加收入促消費
事實上,要提升消費能力,增加收入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近期,各地在促進城鄉居民增收方面做足了文章,不僅有提高工資性收入等“規定動作”,還有因地制宜出臺的各具特色的具體措施。
浙江提出,2025年城鎮新增就業100萬人以上,為80萬重點群體提供就業幫扶,省外勞動力規模和省外脫貧勞動力規模分別保持在2300萬人和240萬人。
湖北提出“挖掘經營性收入增長潛力”“釋放財產性收入增長紅利”,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高校師生創新創業、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深化個體工商戶分型分類幫扶培育,鼓勵金融機構提供多樣化理財產品和服務,推進農民個人信用價值和農村資產信用貸款改革試點,促進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等。
廣西也將“促進就業創業”作為實施城鄉居民增收促進行動的第一項措施,明確提出,2025年延續實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年內開展線上線下招聘活動5000場以上,城鎮新增就業超32萬人,力爭2025年高校畢業生初次畢業去向落實率和年底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分別達80%、90%以上。
在優化消費環境方面,不少地方還通過規范市場競爭秩序、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營造放心消費環境、加大消費資金投入等,促進消費環境持續改善。專家表示,一攬子增量政策與存量政策協同發力,“錢包不夠鼓”“沒時間消費”等痛點得到了緩解。
培育新增長點
眼下,各地發布的提振消費政策措施不僅體現了地方特色,更在消費需求的差異化發展思路上求突破。
近日,北京市發布《北京市擴大時尚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將“時尚消費”作為突破口,立足北京“四個中心”功能定位,依托科技創新優勢,突出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鮮明的產業特色、多樣的資源稟賦,豐富時尚消費供給,彰顯首都時尚魅力,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北京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北京市發布的專項行動方案,部署了實施時尚場景育新行動、時尚活動提升行動、時尚品牌創新行動、時尚產業賦能行動、時尚城市氛圍營造行動等五大行動。其中,時尚場景育新行動明確,要加快規劃建設四片國際消費體驗區,開展多維度、差異化、特色化精細引導,構建兼具國際化與本土化的時尚消費空間體系,服務多層次時尚消費需求。時尚品牌創新行動的重點是打造全球首發中心,激發國潮品牌活力,擦亮美食之都品牌。時尚產業賦能行動要挖掘時尚智造優勢,聚焦數智電子、智能出行等領域,應用新技術加速新品研發和產品迭代,提高產品美觀性與功能集成化,優化人機交互體驗。
另外,在全國范圍內,各地也紛紛結合自身特色,加快形成消費增長新動能新場景。比如,上海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推出首發上海3.0版政策,從展會支持、通關便利、財政激勵等多個維度扶持首發經濟。福建提出,加大品質電商培育力度,舉辦2025年中國電商主播大賽,推廣“直播+產業帶”模式;推動發展低空旅游觀光、空中攝影、無人機表演、海島旅游等業態。浙江提出,打造國漫影視、數字內容、二次元等青年消費熱點,吸引國內外品牌商在浙江設立總部,支持和鼓勵發展消費總部經濟。
消費是國民經濟循環的起點和終點,當前我國面臨的外部沖擊影響加大,多地密集出臺提振消費政策,通過提振內需來穩固經濟基本盤,是應對外部風險的戰略選擇。專家認為,更深層次看,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消費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各地緊抓機遇提振消費,不僅是短期穩增長的手段,更是構建內需主導型經濟體系的長遠布局。(依琰)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