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穩中有進,布局更趨多元,向高附加值延伸
中國對外經濟合作穩扎穩打
在國際形勢更趨復雜、全球不確定性上升的背景下,中國企業穩步拓展海外業務,投資保持理性節奏,推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穩定增長。商務部日前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5月,中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616億美元,同比增長2.3%;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55.2億美元,同比增長20.8%。
“前5個月,中國對外投資合作整體延續增長趨勢,投資與工程雙線發力,反映出中國對外經濟合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全球創新與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呂越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一方面,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穩中增長,展現對外投資的韌性與理性回升趨勢。另一方面,對外承包工程實現營業額與新簽合同額“雙增長”,體現國際工程合作的恢復性發展。“中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與對外承包工程將呈現規模穩中有進、領域向高附加值延伸、區域布局更趨多元的升級態勢。”
“走出去”步履篤定 亮點頻現呈新貌
6月16日,美的代表與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州政府代表團在北京會晤,其間美的宣布對該州新投資4個項目,總額達1.98億雷亞爾(約合2.58億元人民幣),并將直接創造830個就業崗位。此舉標志著美的在拉美的供應鏈布局進一步深化,以及對巴西市場長期投入、可持續發展和本土創新的承諾。
在日前閉幕的第六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上,海爾集團和阿爾及利亞的一家企業成功簽約。“我們將在當地建一個家電產業園,生產冰箱等家電,并輸出制冷產業的相關技術,輻射非洲市場。”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周云杰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介紹道。
對外承包也頻傳好消息:3月,中國路橋簽署肯尼亞兩個房建項目商務合同,建成后將進一步完善區域商業配套,助力內羅畢沿河經濟帶的發展。4月,中建科工中標印尼泗水立體車庫項目,建成后將成為泗水市首個高層智慧立體車庫;5月,中材海外簽約土耳其、南非等多個項目……
這些在海外市場踐行合作共贏理念的中國企業,恰是中國對外投資合作持續深化的鮮活注腳。
數據顯示,1—5月,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619.4億美元,同比增長5.4%;新簽合同額986.8億美元,同比增長13%。其中,中國企業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505.9億美元,同比增長3.9%;新簽合同額849.3億美元,同比增長20.7%。
談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對外投資和承包工程顯著增長,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兆源向國際商報記者分析,主要有三方面驅動因素:一是“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經濟持續向好,基建、能源、數字等領域投資需求擴大,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市場。二是國際合作政策利好持續釋放。中非攜手推進現代化“十大伙伴行動”等務實合作舉措加快落實,為中企對非投資合作注入新動能。今年前5個月,中國以對外承包工程方式對非洲出口125.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6.5%。三是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持續提升。中企在項目融資、建設運營、ESG治理等方面能力持續增強,工程質量與交付效率愈發獲得“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認可,帶動新簽合同額快速增長。
“穩增長”保障堅實 護航致遠促前行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深化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完善促進和保障對外投資體制機制,健全對外投資管理服務體系,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部署,強調引導對外投資健康有序發展,強化法律、金融、物流等全要素海外服務,優化國際產業布局。
商務部積極響應,完善“走出去”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政策咨詢、業務辦理、信息共享、合作促進、風險防控等一站式服務,每年定期發布《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等公共產品,幫助中國企業深入了解東道國營商環境……一系列政策“組合拳”持續發力,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筑牢制度根基、鋪就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分析未來中國對外投資將呈怎樣的趨勢時,呂越稱,一方面,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及區域經貿合作深化驅動下,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增速有望保持穩健;新興市場基建需求擴張將持續支撐對外承包工程合同規模提升。另一方面,投資領域將向高技術、綠色能源和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延伸。直接投資重心從傳統資源開發轉向新能源、高端制造、數字技術等戰略性新興領域;承包工程加速向綠色低碳項目、智能化基建及民生工程延伸,實現價值鏈上移。
“區域分布將呈現雙循環協同特征,新興市場將持續成為增長主引擎。”呂越稱,其中,中東和拉美地區將重點圍繞能源轉型與關鍵礦產開發拓展合作空間,同時,中國企業將通過第三方合作、技術合資等創新模式逐步突破歐美高技術領域的投資壁壘。此外,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對中亞和中東歐等區域的投入將進一步向集約化方向發展,重點推動農業現代化和清潔能源項目的深度升級。
與此同時,面對當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中國企業要實現高質量“走出去”,仍需多方協同發力、久久為功。
陳兆源建議,一是防范安全風險,健全事前風險評估、事中動態監測和事后應急處置機制,強化風險評估與安全保障。二是創新投融資模式,積極利用混合融資、綠色金融、多邊開發機構提升項目融資可行性與商業可持續性。三是強化融合發展,鼓勵企業在東道國增加本地雇傭、技術轉移與社會責任投入,增強項目“軟實力”。
呂越認為,要優化投資結構,聚焦高附加值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引導資本向技術創新、綠色能源、數字經濟等未來產業集中,嚴格規避低效產能及高污染項目,以高質量投資提升長期回報與可持續動能。同時,要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踐行國際責任。強化環保標準合規約束,推廣綠色債券等金融工具創新,重點支持可再生能源與節能減排項目,同步推進中國與東道國實現碳中和目標,全面提升對外投資的環境社會治理水平。(記者 邵志媛)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