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上海自貿區),優化國際中轉集拼運作模式,對境外啟運、洋山中轉、運往第三國的貨物免于檢驗,整體作業時間減少50%;在天津自貿區,融資租賃飛機規模全球第二……我國自貿區的貨物、服務貿易更加便利,資金、人才流動更加自由。
建設自貿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戰略舉措。根據部署,上海、天津等全國多地在逐步落子布局自貿區,并形成了多個具有不同特色的充滿活力的區域。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的意見》,對自貿區建設工作作出系統部署。這意味著,自貿區建設迎來了新一輪"升級"時刻。
7月3日,國務院日前印發的《關于做好自由貿易試驗區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試點措施復制推廣工作的通知》對外發布。根據通知,此次復制推廣的77條試點措施,涵蓋服務貿易、貨物貿易、數字貿易、知識產權保護、政府采購改革、"邊境后"管理制度改革、風險防控等七個方面。
自貿區建設如何提升?下一步發力點在哪?專家表示,可在全產業鏈開放、數據要素市場化、綠色競爭力建立等多方面進行首創性、集成式探索,尤其是要多措并舉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為提升制度型開放水平探索新路徑。
4‰的國土面積貢獻約20%的進出口總額
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自貿區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占全國約五分之一的進出口總額。
2013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上海自貿區,這是我國首個自貿區。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貿區正式成立,聚焦投資管理、貿易便利、金融創新、政府職能轉變等核心領域持續攻堅。
2023年11月,國務院印發了《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總體方案》,在上海自貿區試點80條措施,打造國家制度型開放示范區。
7月4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吳偉表示,上海自貿區貿易投資便利化進一步提升;數字貿易創新進一步提速;"邊境后"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制度型開放紅利進一步釋放,通過擴大開放培育了一批新的增長點。
包括優化國際中轉集拼運作模式,對境外啟運、洋山中轉、運往第三國的貨物免于檢驗,整體作業時間減少50%,帶動洋山港國際中轉集拼貨物比例從12.6%提升到18.6%,在全球集裝箱港口績效排名躍升首位;升級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數據交換系統,完成與新加坡"一次申報、雙邊通關"試點等。
2014年12月12日,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廣東)自貿區、中國(天津)自貿區、中國(福建)自貿區三個自貿區。
2015年4月21日,中國(天津)自貿區正式掛牌運行。中國(天津)自貿區自設立以來,堅持以高水平開放為引領,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人員自由流動等方面深入對接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DEPA(《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形成了一大批標志性、引領性制度創新成果。實現貨物進口26.55小時通關,效率遠高于48小時國際標準;大型跨境電商平臺"退貨中心倉"將退貨平均時間由11天縮短至5天左右;推出京津冀自貿試驗區230項"同事同標"事項……
2025年是中國(四川)自貿區掛牌八周年。作為中國(四川)自貿區的核心承載區,八年時間里,成都的自貿片區在服務貿易、貨物貿易、數字貿易、"邊境后"管理制度等領域大力開展差異化、首創性、集成式改革,正成為成都開放型經濟的活躍區。
"自貿區是在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戰略舉措,有利于我國對外貿易,有利于我國改革發展大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周玲玲告訴中國工業報,自2013年上海自貿區成立以來,全國已建設運行22個自貿區,形成了覆蓋"東西南北中"、統籌"沿海-內陸-沿邊"的自貿區雁陣改革創新發展格局。
周玲玲表示,自貿區推出了外資準入負面清單、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證照分離"改革等一大批基礎性、開創性改革開放舉措,累計開展了3900余項對外開放機制改革試點任務,其中有379項在全國復制推廣。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自貿區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占全國約五分之一的進出口總額。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京津冀房地產研究院院長、北京市房地產法學會副會長趙秀池向中國工業報表示,自貿區重點在于進行對外開放制度創新,在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實行特殊的政策和制度安排,以實現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等目標,是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的前沿陣地。
"我國自貿區已經形成了'貨暢其流、地盡其利、人盡其才'的態勢。"趙秀池表示。
全方位升級注重首創性、集成式探索
首創性、集成式探索,是自貿區戰略提升的關鍵。
4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自貿區建設工作作出系統部署。
"《意見》的出臺是應對全球化逆流、破解改革發展深層次矛盾、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系統性制度安排。"浙江大學城市發展與低碳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研究員鄒永華接受中國工業報采訪時表示,首先,應對國際競爭環境的深刻變革。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持續抬頭,全球新設貿易壁壘數量激增,原有的貿易環境面臨結構性挑戰;國際先進自貿區發展范式迭代升級,正在重塑國際經貿規則體系。其次,國內改革發展攻堅的需求。新質生產力培育需要制度創新,破解深層次矛盾。再次,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對接迫在眉睫,亟需在我國建立系統性試驗機制。
北京乾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自由貿易區業務部負責人王興堯律師告訴中國工業報,中央提出自貿區提升戰略,主要是為了更好對接CPTPP、DEPA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全球經貿格局深刻變化的背景下,通過自貿區先行先試,為我國參與國際競爭探索新路徑。
從目標來看,《意見》強調,經過五年左右的首創性、集成式探索,實現自貿區制度型開放水平、系統性改革成效、開放型經濟質量全面提升,打造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改革開放新高地。
對此,鄒永華表示,根據布局,從戰略提升的重要舉措看,在貿易方面,推動貨物、服務與數字貿易協同發展,提升貿易綜合競爭力;投資方面,提升市場開放度,優化營商環境;科創方面,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鼓勵全產業鏈創新。此外,還包括健全數據要素市場規則、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創新人才機制等舉措,全方位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升級。
"首創性、集成式探索,是自貿區戰略提升的關鍵。"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具有中美律師執業資格的知識產權律師韓興謙向中國工業報表示,我國可以在全產業鏈開放、數據要素市場化、綠色競爭力建立等方面進行首創性、集成式探索。
在推進方面,韓興謙認為,首先,應當聚焦企業訴求,施行問題導向機制;其次,可以進一步深化統籌自貿區與國家級新區、高新區、科創區等聯動創新;同時將擴大推行監管沙盒、審慎創新與糾錯機制進一步結合;此外,我國也可以更加積極地參加國際規則的討論和制定,進一步提高中國聲量。
王興堯認為,首創性、集成式探索重點聚焦數字貿易、生物醫藥、綠色低碳等前沿領域。
涉外法律服務平臺超律志創始人張超律師向中國工業報表示,可從科技創新、金融開放、產業協同三個領域進行首創性、集成式探索。
對于首創性、集成式探索的領域,周玲玲表示,需要優化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規則,為企業順利出口探索新模式:在新能源汽車、光伏產業等領域制定行業標準,爭取將國內規則上升為國際通行規則;建立生物醫藥特殊物品進口聯合監管機制;在產權保護、電子商務、金融等領域開展試點,推動數字身份跨境互認。
還需要推動全產業鏈創新發展,為高質量發展培育新動能:自貿區堅持以深化改革開放驅動產業創新發展,建成了一批世界領先的產業集群;各自貿區明確產業發展方向,推動產業集成創新,助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支持有條件的自貿區,圍繞生物醫藥、海洋經濟、大宗商品貿易等重點領域,開展全鏈條集成創新,更好服務國家戰略。
"尤其重要的是,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進行首創性、集成式探索,為高水平開放探索新路徑。"周玲玲表示。
多措并舉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
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是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的重大舉措。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推進,國際經貿規則體系正發生深刻變化,高標準經貿規則在市場準入、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
《意見》提出,堅持以高水平開放為引領、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將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成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對此,周玲玲表示,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是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的重大舉措。
2023年,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北京自貿區和海南自貿港開展試點,經過一年的先行先試,開展了一批首創性、引領性制度創新,涵蓋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貿易自由化、知識產權保護、數字經濟等方面,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2024年在全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復制推廣,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韓興謙向中國工業報表示,目前,我國正積極推動加入CPTPP和DEPA,下一步我國可以在服務貿易、電子商務、數據跨境流動、環境標準等方面主動對接CPTPP、DEPA等高標準協定。此外,我國可以利用自貿區繼續完善市場準入規則體系,推動形成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準入制度,向國際市場靠攏。同時,可以進一步打造高標準規則試驗平臺,從而更深入地推進數字貿易、綠色貿易、數據要素等前沿領域試點規則創新。
韓興謙表示,具體來看,在貿易規則方面,可以聚焦數字貿易、綠色貿易、服務貿易等新領域,探索數據跨境流動規則、碳標簽機制、離岸貿易合規機制等,逐步形成國際高標準;在貿易制度方面,可以繼續深化"單一窗口"模式、繼續推動電子單證、無紙化通關等制度升級,同時試點"白名單"、信用監管等柔性監管方式;在貿易法規方面,可以探索知識產權保護、數據流通與交易、國際商事仲裁、跨境服務監管相關的貿易法規。
周玲玲表示,在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方面,下一步,首先應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逐步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開放型經濟體制,制定出臺相關改革試點措施;其次,在自貿區、自由貿易港等開放平臺開展先行先試,逐步在全國進行復制推廣;最后,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須綜合考慮我國其他制度型開放規則,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
周玲玲表示,貿易規則方面,第一,探索貿易便利化規則,繼續深化"單一窗口"升級,推動覆蓋貿易、運輸、物流、金融、保險等全鏈條的互聯互通和"一網通辦";第二,探索投資便利化規則,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探索在更多領域取消或放寬股比限制、經營范圍限制;第三,探索數字貿易新規則,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安全、高效、便利的數據跨境流動管理機制。
貿易制度方面,第一,探索進出境監管模式,強化二線安全高效管住,最大限度實現區內貨物、資金、人員自由流動。第二,優化特殊物品管理,如探索建立生物醫藥企業進口研發用物品 "白名單" 制度,允許免予辦理進口藥品通關單。
貿易法規方面,國家層面加強對自貿區在跨境數據流動調整適用相關法律法規的授權,構建適應新業態新模式的法規體系,探索數據確權、數據交易、數據安全、平臺責任等方面的法規框架。針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大數據等新興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進行立法探索。
構建"四位一體"協同發展體系
自貿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引擎,以營商環境為重要支撐,以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為動力源泉,以人才要素為關鍵保障,形成"四位一體"的協同發展體系。
對于自貿區的升級路徑,鄒永華認為,有三方面因素格外關注:第一,采用分層推進機制,在中央統籌層面,進行立法保障、開展動態督導;在地方實施層面,采用差異化方案,管理權限下放。第二,聚焦重點領域集成突破,如數據要素開放、產業升級配套等。第三,構建實施保障體系,如人才支撐(如外籍人才服務)、風險防控(如區塊鏈監管)。
周玲玲表示,自貿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引擎,以營商環境為重要支撐,以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為動力源泉,以人才要素為關鍵保障,形成"四位一體"的協同發展體系。
首先,制度創新是核心,要不斷提升制度型開放水平;其次,營商環境是重要支撐,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再次,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發展動力,要打造高能級科技創新生態,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融合;最后,人才是關鍵要素,要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人才政策,創新人才培育使用機制。
王興堯表示,自貿區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制度創新是核心,國際規則對接是關鍵,產業鏈特色化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金融開放提供重要支撐,法治保障營造穩定環境,區域協同形成發展合力。
中國自貿區經過十余年發展,通過先試先行,因地制宜復制推廣,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自貿區建設模式,下一步,升級發展正當其時。
趙秀池表示,下一步,自貿區升級建設應該在制度創新、服務貿易創新、數據跨境流動、擴大改革開放授權、突出差異化、推動自由貿易區升級方面發力。
對于自貿區下一步升級發展的發力點,周玲玲表示,第一,加快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動加入高標準自由貿易協定,擴大制度型開放的前沿陣地;第二,加速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第三,推動建立健全數據要素市場規則,保障跨境數據高效便利安全流動;第四,深化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強化自由貿易區金融服務,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有序擴大金融開放。
韓興謙建議,首先,要繼續深化制度創新。面對快速變化的國際貿易形勢,自貿區的制度發展不僅要順應國際貿易形勢的發展并快速應變,同時還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其次,要加速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尤其是在規則、標準、流程、監管等方面,更需要向國際先進水平看齊。
再次,要注重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另外,要加強數據要素相關機制建設。自貿區可以具有一定前瞻性地建立數據要素交易、確權、流通和保護機制,積累推廣的經驗。
張超表示,第一,自貿區可以進一步研究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加快在知識產權保護、競爭政策、環境保護等領域與國際規則接軌的步伐,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措施。第二,鼓勵自貿區在投資、貿易、金融、監管等制度方面進行大膽創新,探索建立更加開放、透明、高效的制度體系,為市場主體創造更加公平、便利的營商環境。第三,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以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成員國等的經貿合作,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多邊貿易體制的改革和完善。(劉德炳)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