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來,我國電力需求延續較快增長態勢。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中電聯”)的統計,2020-2024年,全社會用電量年均增長7.0%。“十五五”時期,預計全社會電力消費年均增長4.6%-5.4%,2030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有望達到13.0萬億-13.5萬億千瓦時。
得益于可再生能源的高速發展,中國電力系統碳排放強度下降明顯,以風電和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引領中國綠色產業向上發展,新能源裝機正在實現對火電裝機的深度增量替代。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能源低碳發展”項目課題組與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近日聯合發布的“2024-2025年第一季度煤電核準簡報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煤電核準則呈倒U型趨勢,新增煤電核準規模始終處于高位。
“我國經濟增長韌性強,'十五五'電力需求將保持長期穩定、快速增長態勢,電量負荷增長顯著大于用電量增長,負荷的尖峰化特征越來越顯著,多措并舉保障電力系統供需動態平衡迫在眉睫。”在剛剛結束的第十二屆電力規劃發展論壇上,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電力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強分析。
倒U型 煤電核準裝機仍處高位
“十三五”期間,全國新核準煤電裝機呈U型逆增,“十四五”以來則呈倒U型趨勢,新核準煤電年度裝機規模維持在高位。
2021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先后印發《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2024-2027年)》《關于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的指導意見》《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等指導性政策文件,提出加快推進新型電力系統,提升可再生能源安全可靠替代能力,推動新能源上網電價正式進入全面市場化階段,為實現碳達峰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4-2025年第一季度煤電核準簡報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全國新核準煤電裝機呈U型逆增,總裝機規模約1.45億千瓦。“十四五”以來,煤電核準則呈倒U型趨勢。截至2025年一季度,總裝機規模約2.89億千瓦,是“十三五”時期獲批總量的近兩倍。2021年,中國提出“雙碳”目標,新增核準量同比下降57.7%。2022年,多地區出現電力供應緊張事件,東部負荷大省煤電核準出現“回潮”,并在2023年迎來“十三五”以來的峰值。
根據綠色和平的最新統計,2024年中國新增煤電核準裝機約6224萬千瓦,較2023年同比減少約41.5%,是“十四五”以來煤電核準首次出現下降。盡管如此,2024年新核準煤電裝機總量仍超“十三五”期間年度新增核準裝機容量的最高值。此外,2025年第一季度,新核準煤電裝機約1129萬千瓦,接近2019年全年核準的裝機規模。
從區域來看,“十三五”期間,中國產業結構、能源消費仍以高碳為主,富煤地區新核準煤電裝機是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三倍左右。進入“十四五”(2021年-2025年一季度),東部用電負荷大省與西部外送電力省份開始同步推進煤電核準工作。
2022年起,受結構性尖峰電力缺口影響,電力需求持續增長的東部負荷大省,通過大規模擴張煤電裝機以保障本地電力供應安全。然而,自2024年開始,新審批通過煤電裝機地區出現向風光資源豐富的西部地區轉移。
“2024年全國統調最高用電負荷為14.5億千瓦,而全國電力裝機總量高達33.5億千瓦,其中火電裝機為14.4億千瓦,接近最高用電負荷。”綠色和平東亞辦公室氣候與能源項目經理高雨禾向中國工業報記者分析,在此轉型關鍵期,若持續大規模擴張煤電裝機容量,電力系統不僅有可能重蹈“十二五”煤電產能過剩覆轍,還將加劇轉型期的結構性矛盾。特別是考慮到現有火電裝機已基本滿足尖峰負荷需求,繼續依靠大規模新增煤電裝機來滿足時段性、小時間尺度的電力平衡的規劃思路,已難以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要求。
深度替代 風光裝機規模首超火電
“十四五”以來,中國電力結構進一步優化,新能源新增發電裝機占比持續提升,實現了對火電裝機的深度增量替代。
“十四五”以來,中國電力結構進一步優化。截至2025年一季度,中國的風電和太陽能裝機達到14.8億千瓦,首次超過14.5億千瓦的火電裝機規模。并網風電和太陽能裝機占全口徑發電裝機的比例,從2021年的26.7%增長至2025年一季度的43.2%。
從新增發電裝機來看,2024年全國風電和太陽能新增發電裝機近3.6億千瓦,占新增發電裝機總容量的83.1%。換言之,新能源裝機正在實現對火電裝機的深度增量替代。
從新增發電量來看,2024年全國可再生能源新增發電量約占全社會新增用電量的86%,其中風電和太陽能合計新增發電量貢獻了約56.8%的全社會新增用電需求。這一占比在今年得到進一步提升。2025年一季度,風電和太陽能新增發電量超過全社會新增用電量。若延續這一趨勢,今年中國可再生能源有望滿足全社會新增電力需求,中國電力部門的碳排放有望在2025年達到峰值。
隨著新能源裝機接入系統比例超過40%,如何更好地“調谷”成為電力系統正在面臨的挑戰。在風光大發而需求不足的時段,電力系統需通過降低部分機組出力,釋放向下調節能力以維持系統的平衡穩定。
從新核準通過煤電機組的規模來看,2024年和2025年一季度,新核準煤電項目仍以百萬千瓦大機組為主。2024年,60萬千瓦及以上燃煤機組的項目占總核準項目數量的69.6%,2025年一季度占比為88.9%。
高雨禾提醒,新核準百萬級燃煤電機組并非是提升系統“調谷”能力的解決方案,反而有可能加劇電力系統向下靈活性的不足。即使大型燃煤機組處于“熱備用”狀態并滿足20%-30%的最小出力要求,但由于系統中開機數量過多,因此并無法有效降低供給。
“十五五”開局在即,中國電力系統的低碳轉型進程仍將持續。中電聯規劃發展部主任張琳則建議,“十五五”期間需合理安排一定規模的高效靈活煤電,增加有效裝機,同時大力提升新能源置信容量水平、確保新建水電核電項目按期投產。
“'十五五'時期,靈活性煤電、抽水蓄能、氣電等常規調節性資源建設規模保持增長,但仍難以匹配新能源超預期增長需求。因此,需要根據新能源波動特性,優化布局快速調節資源,大幅提升系統調節能力。”張琳建議,“'十五五'及中長期針對'雙高'電力系統核心安全、高水平電力供需協同等重大技術問題,需要聚焦新型電網、新能源可靠替代和效率提升等關鍵領域及技術應用,打造自主可控核心技術裝備集合,形成現代化電力產業鏈。”(記者 余娜)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