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7月15日發布了2025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上半年,國民經濟頂住壓力、迎難而上,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生產需求穩定增長,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居民收入繼續增加,新動能成長壯大,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66053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3%。
在7月15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表示:“總的來看,上半年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發力顯效,經濟運行延續穩中向好發展態勢,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活力。”
主要經濟運行指標好于預期
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國民經濟頂壓前行、穩定運行,主要指標好于預期。發布會上,盛來運用四句話概括上半年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
“穩”的態勢持續。“這是上半年經濟運行的一個突出特點。”盛來運指出,上半年GDP同比增長5.3%,增速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均提升0.3個百分點,增長穩中有升。今年以來,月度調查失業率和物價基本平穩,國際收支基本平衡,貨物貿易進出口創同期新高,外匯儲備維持在3.2萬億美元以上。從觀察宏觀經濟的四大指標看,經濟運行“穩”的主基調沒有變。
“進”的步伐堅定。保持經濟穩定運行的同時,各個地方堅定不移推動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從數據來看,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都取得新的成績。
“新”的動能累積。各個地方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大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力度,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繼續保持較快發展。上半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2024年“三新”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8%,新動能在積聚。
“暢”的循環改善。今年以來,我國把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擴大內需、促進生產、暢通循環,從統計數據看,人流物流資金流都在改善,上半年內需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8.8%;貨運周轉量同比增長5.1%,旅客周轉量增長4.9%。
“從以上四個方面判斷,上半年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是一份含金量非常高的成績單。”盛來運說。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數據顯示,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2%,“三駕馬車”中,消費是促進GDP增長的主動力。
盛來運指出,今年消費市場的表現可圈可點,消費數據的增長是一大亮點。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4.55萬億元,同比增長5%,其中二季度增長5.4%,比一季度加快0.8個百分點,逐季提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在加快,市場活躍度在提升,這有力支撐了上半年GDP的增長。
上半年,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5.3%,商品零售額增長5.1%,消費結構中,服務消費的占比在提升。春節、“五一”、端午節日出行人數創新高,相關的文體休閑、交通出行服務消費都保持兩位數增長,假日消費拉動作用增強。
部分升級類消費增速加快,上半年,體育用品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22.2%,金銀珠寶類零售額增長11.3%。綠色消費漸成新風尚。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節能家電、智能家電消費增長仍然較快。“中國游”“中國購”持續升溫,尤其是免簽“朋友圈”擴大以后,來中國旅游的游客更多,帶動了國內消費,“五一”、端午假期,適用免簽政策入境的外國人次同比分別增長72.7%、59.4%。
“上半年,中國消費市場在一系列擴內需、促消費政策帶動下趨于活躍,發展態勢向好。這意味著下半年消費發展是有支撐的。”盛來運認為,中國消費市場空間非常廣闊。要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穩就業、促增收,增加優質消費供給,推動消費市場持續健康發展。
下半年經濟保持穩定增長有支撐
“從下半年情況看,盡管外部環境仍有不確定性,內部結構調整的壓力較大,但綜合判斷,下半年中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是有支撐的。”盛來運說。
上半年經濟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和成效,充分展示了中國經濟的抗壓能力和強大韌性,為完成全年目標打下了扎實基礎。
多年來高質量發展大勢和實踐,凝聚了共識,積累了新動能,推進了經濟再平衡,提高了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從現實因素看,一些先行指標在改善,積極因素在累積,顯示出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勢頭。
從生產來看,服務業經過多年轉型后,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在提升。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59.1%,對GDP增長貢獻率超過60%。近幾個月服務業景氣指數持續保持在50%以上的擴張區間,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經濟增長中占比較大的產業會持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從需求來看,下半年在政策的推動下消費會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對經濟增長的“壓艙石”作用會繼續顯現。從出口看,我國積極構建多元化貿易格局,對單一國家的貿易依存度已降到個位數。上半年我國進出口增長2.9%,這是在二季度遭受外部巨大沖擊情況下取得的,顯示了我國貿易的韌性。
今年以來,我國實行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發揮了托底作用。近期有關部門加快推出下半年政策,會繼續為經濟穩定運行發揮關鍵支撐作用。同時有關部門也表示,中國的政策“工具箱”豐富,會根據市場變化適時推出。宏觀政策協同發力,將為經濟穩定運行保駕護航。(記者 董蓓)
轉自: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