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實體經濟,重振“中國制造”雄風,根本是從企業自身出發,從提高產品品質入手,應以“工匠精神”推動制造業供給側改革,進行“二次創業”,靠品質取勝,讓“中國制造”在轉型中提質升級。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四次提到“中國制造”。兩會期間,“中國制造”也成為代表委員們共同關注的焦點話題。在振興實體經濟成為共識的大背景下,“中國制造”應當如何抓住機遇實現升級?
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的兩會代表委員認為,近年來,受國內外形勢變化的影響,包括制造業在內的實體經濟遇到的困難日益凸顯。因此,企業應當加快練好內功,國家需要加快高新技術產業、“互聯網+”、生產性服務業等與傳統制造業融合發展,推動“中國制造”在降本增效中轉型升級,迎來新的春天。
實體經濟空前受重視
近年來,實體經濟發展遇困,制造業工廠和實體零售店紛現倒閉潮的消息不絕于耳。今年是“十三五”規劃實施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振興實體經濟備受關注。
全國人大代表、陜西法士特汽車集團公司齒輪聯合一車間工人曹晶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市場需求減少,人工等綜合成本不斷上漲,制造企業盈利空間正在被壓縮,實體經濟遇到的困難的確在凸顯。“在李克強總理的講話中,我們看到了實體經濟發展的希望。”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建材國際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彭壽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產業是一國競爭力的根本,實體企業是中國產業發展的根本,國家抓實體經濟振興就是抓住了參與國際競爭的牛鼻子。
的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傳遞了不少利好。比如電信和網絡降費提速,2017年年內全部取消手機國內長途和漫游費;2017年再降低企業稅負3500億元左右、涉企收費約2000億元;擴大小微企業享受減半征收所得稅優惠的范圍,年應納稅所得額上限由30萬元提高到50萬元。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類似的實招、硬招著實不少。
3月6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勇表示,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下一步將著力在深化改革、優化環境、打造平臺三大方面開展工作,振興實體經濟。
“中國制造”要練內功
“中國制造”應如何借助這一機遇加快轉型升級?張勇直言,實體經濟要進一步發展,企業內功需要練好。
全國人大代表、海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厚健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制造業所遭遇的困難受諸多因素影響,稅費負擔等固然加大了制造業壓力,但這只是表象。制造業發展的根本還在于自身,市場需求減少之后,浮出水面的除了稅費壓力,更凸顯制造業企業在品質、品牌、銷售渠道等方面存在短板。
曹晶也認為,振興實體經濟,重振“中國制造”雄風,根本是從企業自身出發,從提高產品品質入手。他建議以“工匠精神”推動制造業供給側改革,進行“二次創業”,靠品質取勝,讓“中國制造”在轉型中提質升級。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鄧中翰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高新技術和智能制造對提升實體經濟的效率有著重要作用。振興實體經濟,應當加大力度,推進傳統制造業和高新制造業以及“互聯網+”等新科技革命成果相結合,為“中國制造”提質升級提供深層動力。
還有全國人大代表認為,振興實體經濟,降成本固然重要,但不能一“降”了之,還應當推動物流等服務業發展,虛實融合,深挖降低交易成本的潛力,不斷提升實體經濟的利潤率。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