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市場在本月迎來了兩份重磅的監管文件。
PPP資產證券化將迎變局(圖片來源:互聯網)
分別是財政部發布的《關于規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管理的通知》(下稱“92號文”),該文件要求對PPP已入庫和新入庫項目進行全面排查。
另外一項文件則是國資委發布的《關于加強中央企業PPP業務風險管控的通知》(下稱“192號文”),該文件要加強中央企業PPP業務風險管控。
在野蠻生長數年之后,PPP市場終于迎來了強監管時代。實際上2017年也是PPP資產證券化的元年,那么隨著PPP強監管周期來臨,PPP項目的資產證券化將會去往何處?
長期利好PPP資產證券化
無論是92號文還是192號文,其核心都是規范目前的PPP市場,提高PPP項目質量的同時清理偽PPP項目。在這一背景下,PPP項目規模在強監管之下將出現收縮,勢必也會給資產證券化帶來一定影響。
如92號文提出要清理PPP項目庫,同時提高對入庫PPP項目的要求。而早在6月份,財政部、人民銀行、證監會發布的《關于規范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資產證券化有關事宜的通知》(財金〔2017〕55號)中便要求開展PPP資產證券化的項目一定要入庫。因此,隨著文件的執行,資產證券化項目的存量一定程度上會被影響。
君合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劉世堅11月28日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92號和192號文對PPP有影響,比如說項目入庫、退庫,包括有一些央企有一些想投或者已經投的項目,可能繼續不下去了,相關聯的這些項目的證券化也是會受到影響,但這種影響是間接的。”
市場對于監管趨嚴并非全是悲觀的情緒。有市場人士認為監管收緊對PPP市場持續發展以及未來資產證券化項目質量的提高是有利的。
聯訊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研究員李奇霖表示:“短期來看,財政部和國資委印發的兩份文件對PPP的推廣會起到規范的作用,一些項目會被清退,甚至暫停實施。但中長期來看,PPP本身就是期限長、回報慢的模式,對項目有很高的要求。這些規范措施有助于提高PPP項目的可持續性,從這個角度看,這是利好PPP資產證券化的。”
PPP資產證券化不及預期
事實上,強監管來臨之前,PPP資產證券化在今年的推進就不如預期,市場稱之為“外熱內冷”。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截至11月28日,深交所,上交所以及中證私募報價掛牌發行的PPP資產證券化僅有7只,規模累計不超過70億。
為何PPP項目資產證券化推進緩慢?中建政研集團副總裁、星云基金創始合伙人兼總裁王樹海認為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是期限匹配的問題。他表示:“PPP項目周期長,經營期一般在10-30年。而資產證券化產品的存續期限一般在5年以內,最長很少能超過7年。因此,單個資產支持專項計劃不能覆蓋PPP項目的全生命周期。”
其次,“很多項目在建設初期就會把收費收益權質押給商業銀行作為貸款擔保,因此項目證券化還需要足額資金解除質押,這些對項目公司而言都存在操作難度。”王樹海表示。
另外,還存在PPP項目基礎資產的風險隔離問題。資產證券化要求基礎資產權屬明確,具有完整的財產權利和處置權利,并與原始權益人的其他資產明確區分,也就是“真實出售”。但是在PPP項目資產證券化的實務操作過程中,“真實出售”存有難度。
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都影響了PPP資產證券化的進度。如今,強監管周期來臨,市場擔憂會加劇PPP項目資產證券化推進緩慢的局面。
劉世堅認為:“現在PPP監管趨嚴,首先PPP相關方推資產證券化會更加謹慎,市場反過來也會對PPP項目的要求更加嚴格,所以短期肯定會影響到,但是從長期來看,整個市場規范了,相關項目的質量提高了,PPP資產證券化也會更加順利。”
李奇霖則表示:“PPP監管再次趨嚴,也說明未來PPP的推廣將從粗放型向精細型轉變。短期來看,確實會對PPP資產證券化有一些負面沖擊,典型的就是一些明股實債類的項目被限制。但從長期看,監管趨嚴是向‘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真PPP模式轉變,這有助于項目的成功運營,降低投資人的擔憂。”
鼓勵基礎資產多元化
正如李奇霖所言,PPP市場遭遇強監管將會促使推廣PPP的思路轉變。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則了解到,這一背景下,監管層也在醞釀推動更多元的PPP項目開展資產證券化。
一位接近交易所的人士近日透露:“交易所PPP項目資產證券化制度體系已經建立,將開展第二輪PPP項目資產證券化。未來交易所將強化成熟的PPP項目對接,與PPP項目各參與相關方對接,促進市場加強交易結構設計和創新,推動PPP項目收益權、股權收益權、合同債權等各類基礎資產開展證券化。”
從已經發行的PPP資產證券化項目來看,均是以收益權作為基礎資產,但監管層并不希望將資產證券化的項目局限在這一范圍中,希望推動多元化的項目類型。
而近日財政部金融司副司長董德剛也提出要針對發行人的不同類型,分類推動PPP項目資產證券化。
董德剛認為,從基礎資產看,PPP項目公司的收費收益權,以及項目公司股東的股權收益權,都能帶來持續穩定的現金流,契合資產證券化基礎資產特征,均可開展資產證券化。在水務、熱力、燃氣、高速公路等行業,已有以收費收益權為基礎資產開展資產證券化的案例。
董德剛表示,PPP項目公司以收費收益權開展資產證券化,實質是將未來收入提前變現,實現項目再融資,降低項目總體融資成本。PPP項目公司股東以股權收益權開展資產證券化,能夠盤活存量資產,回籠部分現金,實現輕資產運作的目的。因此未來應該針對發行人不同類型和定位,分別設置發行條件和標準,對股權和收益權的變化實施比例控制。
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