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前兩月,經濟實現“開門紅”,多項數據超出預期,穩中有進態勢更為明顯。1-2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2%,工業生產加快,傳統的動能在加快改造升級,新動能在加快成長,同時,外需回暖與居民消費升級帶動主要工業消費品銷售穩中向好。
(圖片來源:互聯網)
2018年前兩月,經濟實現“開門紅”,多項數據超出預期,穩中有進態勢更為明顯。1-2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2%,工業生產加快,傳統的動能在加快改造升級,新動能在加快成長,同時,外需回暖與居民消費升級帶動主要工業消費品銷售穩中向好。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投資增速有所加快,民間投資繼續回升,但是需要看到結構性問題,雖然中高端制造業投資增長較快,但是整個制造業投資增速仍然疲弱,民間投資回升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房地產開發投資加快增長帶動。消費品市場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消費結構持續轉型,升級類商品銷售增長較快。
喬寶華指出,工業增速超出預期是供需兩側共同發力的一個結果。從供給側看,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等新動能不斷培育壯大,傳統動能改造提升步伐明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成效逐步顯現。從需求側看,外需回暖與居民消費升級帶動主要工業消費品銷售穩中向好。
3月14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2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7.2%,增速比上年12月份加快1.0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加快0.9個百分點。
這一數據大大超出了市場預期,分析認為,前2月迎峰度冬期間,居民供暖需求旺盛,三大門類中的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大幅增長13.3%,較上年12月加快5.1個百分點。此外,強勁的出口也為工業生產提供了有力支撐。
新產業新產品也在快速增長: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9%和8.4%,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7和1.2個百分點。產品中,新能源汽車增速更是高達178%。不過由于工業領域新舊動能體量懸殊,其轉換仍是一個較長的過程。
受訪專家預計,今年的工業增速有望在6%到6.6%之間運行,全年的走勢可能是一個前高后穩的態勢。
工業增速提升至7.2%
1-2月工業數據的“開門紅”大大超出了中國社科院工業運行研究室張航燕的預料,她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受春節等因素影響,一般而言,1-2月的工業數據都不會太高,而且2月的PMI數據較為疲弱,其中生產數據回落明顯,這與最新工業數據形成了背離。
在她看來,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是推高年初工業增速的主要因素,“三大門類中采礦和制造都出現一個小幅增長,但是漲幅最快的是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從三大門類看,1-2月份,采礦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制造業增長7.0%,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3.3%,增速分別較去年12月提高了2.5、0.5、5.1個百分點。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工經所經濟師喬寶華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1-2月份的采礦業增加值扭轉了2016年下半年以來的持續下降,這有去年低基數的影響,更多的原因則歸功于采礦業去產能工作取得的顯著進展;制造業增加值增速較去年同期小幅回升0.1個百分點,較去年全年回落0.2個百分點,相對比較平穩。
“然而,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增速則顯著加快,這可能主要與1-2月份的低溫冷凍天氣導致取暖需求增加有關。”
國家統計局工業司高級統計師江源在分析這一數據時也指出,1-2月迎峰度冬期間,居民供暖行業增長較快,其中,電力行業增長13.1%,加快5.9個百分點。
張航燕表示,相較往年,今年1-2月要更冷,而且全國大部分地區都遇到了長時間的寒潮,北方的采暖推高了煤炭、燃氣等能源的生產,而南方的取暖需求也拉高了發電量的增長。
數據顯示,1月份和2月份全國平均氣溫比去年同期分別低1.4℃和1.9℃,這對發電及能源生產帶來了較大影響:1-2月發電量10454.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0%,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7個百分點,是2013年8月份以來的最高增速;同期,天然氣產量261.9億立方米,同比增長4.9%,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9個百分點;1-2月原煤產量5.2億噸,同比增長5.7%,而去年同期僅為-1.7%。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王遠鴻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寒潮等季節性因素、去年較低的基數是1-2月工業超預期增長的重要原因,此外,年初工業領域好于預期的出口也從需求側支撐了工業生產的強勢。
“出口交貨值的提升能直接帶動工業的生產,今年1-2月這一數據依舊保持著快速增長,而且比去年底的增速還要快,這是工業生產提速的一個重要支撐。”
1-2月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17040億元,同比名義增長9.5%,增速較去年同期加快0.7個百分點。
喬寶華指出,工業增速超出預期是供需兩側共同發力的一個結果。從供給側看,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等新動能不斷培育壯大,傳統動能改造提升步伐明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成效逐步顯現。從需求側看,外需回暖與居民消費升級帶動主要工業消費品銷售穩中向好。
“但是,當下需要密切關注工業投資持續放緩的問題,特別是私營工業企業效益回落影響工業民間投資企穩的問題。”數據顯示,1-2月工業投資增長2.4%,增速比2017年全年回落1.2個百分點。
工業結構持續優化
在3月14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指出,1-2月新動能的支撐能力在不斷提升,在他看來,這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
一方面是傳統的動能在加快改造升級,兩年來,在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一些落后的產能逐漸退出市場,實際上為優質產能騰出空間,傳統的行業、傳統的產能在持續改造升級。
另一方面是新興動能在加快成長,裝備制造業、高技術產業持續保持比較快的增長。在新產品方面,工業機器人增長速度超過25%,新能源汽車增長速度超過178%,新動能的成長有利于經濟平穩健康的運行,也有利于工業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
江源指出,1-2月工業產品的增長面有所擴大,統計的574種主要工業產品中,產量同比增長的占63.8%,較上年12月提高8.7個百分點;較上年12月增速加快或降幅收窄的產品占60.5%。
不少傳統行業在年初出現了明顯的生產提速。1-2月,水泥產量22256萬噸,同比增長4.1%;平板玻璃產量12972萬重量箱,同比增長-1%;粗鋼產量13682萬噸,同比增長5.9%;鋼材產量15903萬噸,同比增長4.6%。這四類產品的同比增速相較去年12月分別提升了6.3、4.3、4.1、5.7個百分點。
王遠鴻表示,上述產品大多與建材、房地產建設有關,其增速回升可能與市場需求以及市場預期的變動有關。“1-2月實際上很多生產活動是無法開展的,不少企業可能是在備料,準備開春后開始施工建設。實際上,與房地產相關的投資沒有像預期那樣明顯回落,1-2月份還出現了明顯的增長,這支撐了上述產品的生產。”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產品大都屬于去產能相關的行業,這些行業是否受去產能政策的影響?
王遠鴻表示,煤鋼領域的去產能在前兩年內已經完成了大部分工作,其中鋼鐵已接近五年計劃的目標上線,盡管今年也提出了具體的去產能目標,但去產能的力度會邊際減小,今后會把更多精力放在控制新增產能、去除僵尸企業等方面,去產能對相關行業生產的影響也會逐漸降低。
張航燕則表示,去產能已開展兩年有余,這使得去年同期的基數已經開始降低,因而在同比數據上看,今年部分產品的增速會有所回升。
她也表示,未來去產能將從總量上做減法逐漸向存量上的結構優化轉變,伴隨著去產能的推進,相關產品價格有所上升,行業的盈利情況也在持續好轉,加上市場的回暖,這些領域的產品產量有望逐步上升。
同時,新產業新產品也在快速增長,工業結構正在持續優化。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9%和8.4%,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7和1.2個百分點。集成電路增長33.3%,工業機器人增長25.1%。
有意思的是,1-2月汽車產量下降明顯,增速為-5.0%,與此形成對應的是,新能源汽車增速卻大幅提升,增速高達178%。
在喬寶華看來,汽車產量的下降有市場需求趨于平穩的影響,此外,春節因素、小排量汽車購置稅優惠取消等政策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受稅費優惠、傳統燃油車退出時間表和雙積分政策、購車限制門檻較低等因素的共同影響,加上整體基數較低,新能源汽車有望持續保持快速增長。
王遠鴻與張航燕都認為,中國工業領域的新舊動能體量懸殊,盡管新動能增速很快,傳統動能也在加快升級,但新舊動能的轉換仍需要假以時日。
展望全年,王遠鴻預計今年的工業增速有望在6%到6.6%之間,“今年開局確實是超出了預期,但從全年看,由于出口、投資等方面都有很多不確定性,后期很難保持這么高的增速。”
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