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好“組合拳”助力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1-04





      近期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推動更多產能過剩行業加快出清,降低全社會各類營商成本,加大基礎設施等領域補短板力度。要提升產業鏈水平,注重利用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培育和發展新的產業集群。


      會后,全國各地各部門紛紛積極響應,在傳達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同時,力爭以最快的速度將會議精神貫徹落實到實際工作當中,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增強創新性 發力“高精尖”


      2018年12月27日,位于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的信達生物制藥與美國禮來制藥宣布,雙方共同開發的創新腫瘤藥物達伯舒正式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批準,用于至少經過二線系統化療的復發或難治性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作為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成果,達伯舒的獲批體現了中國創新藥在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的貢獻。


      近年來,蘇州工業園區培育形成了“2+3”特色產業體系,“2”即電子信息、機械制造兩大千億級主導產業,“3”即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三大戰略新興產業。


      蘇州工業園區圍繞醫藥研發與生產、高端醫療器械、生物技術以及精準醫療等重點領域,加大高端創新要素集聚力度,聚焦自主品牌企業培育。目前已集聚生物醫藥企業900多家,其中產值超億元企業22家、超10億元企業4家,近兩年新增生物一類新藥臨床批件數占全省50%。園區在MEMS(微機電系統)、氮化鎵等領域處于全國領先地位,是全國最大的氮化鎵材料與器件產業集聚區。


      蘇州市委常委、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吳慶文表示,園區積極融入服務國家戰略,緊跟國際產業變革和發展前沿,推動園區從跟隨式發展向引領式發展轉變。聚焦發力新制造、新經濟,加快打造現代化經濟體系,力爭三年內集聚100家地區金融總部、100家跨國公司區域總部、100家高端制造示范企業。


      同為經濟大省的廣東也將目光投向了先進制造業。作為廣州制造業企業集聚地的廣州開發區,先后出臺了旨在促進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黃金10條”扶持獎勵政策和《廣州市黃埔區 廣州開發區加快IAB產業發展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著力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促進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


      當前,廣州開發區新一代信息技術(I)、人工智能(A)、生物醫藥(B)三大產業總規模約占廣州市六成,根據《實施意見》計劃,2022年該區IAB產業占全市比重將提升至約八成,產業總規模超8000億元。


      降低企業負擔 推進產業融合


      2018年9月,廣東省公布了《廣東省降低制造業企業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修訂版)》(以下簡稱“實體經濟新十條”),在原有“實體經濟十條”已經為企業直接減負近千億元的基礎上,預計到2020年將再累計為企業直接降低成本超2000億元。


      廣東省政府副秘書長鐘旋輝介紹,省政府組織有關職能部門,聚焦企業發展面臨的新痛點、新堵點、新難點、新熱點,與時俱進對“實體經濟十條”進行修訂完善,出臺“實體經濟新十條”,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營造更加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良好營商環境,推動廣東實體經濟發展行穩致遠。


      另一制造業大省浙江,2018年1月也出臺了《關于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的指導意見》。從“畝產”到“畝均”,從基層探索到試點推廣,再到納入經濟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浙江省“畝均論英雄”改革進入全面深化階段:騰籠換鳥、機器換人、空間換地、電商換市、品牌增值、兼并提效、管理增效、循環利用、設計賦值、新品迭代的“提高畝均效益十法”,從土地資源、空間利用、生產銷售模式等方面,精確瞄準浙江制造業企業的痛點對癥治療。


      3小時分揀6萬件包裹的智能物流機器人、適應不同煙量升降蝶翼吸板的油煙機……浙江制造業正主動加速提檔升級步伐,通過瞄準國際標準和世界先進水平,主攻技術高地,在“高精尖”產品生產上頻頻發力。


      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成為浙江企業的新追求。如今,化纖外檢員這個工種正從化纖重鎮杭州市蕭山區消失,恒逸石化總裁樓翔說:“我們開發了一套化纖智能外檢系統,把人臉識別技術用在化纖外檢上,1秒就能檢查一錠紗線,替代過去的人工檢查。”新昌縣實施智能制造“百企提升行動”,一朵“軸承云”給當地傳統軸承產業注入新活力。當地企業陀曼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創建了行業云平臺,系統解決軸承企業智能生產線的設備檢測難、故障預防難等單個企業難以解決的問題。


      隨著數字經濟持續加碼發力,浙江新舊動能轉換的進程不斷加速。2018年前三季度,浙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3856億元,同比增長14.8%,占GDP的9.7%。2018年前11個月,在八大萬億產業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時尚制造業、健康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分別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2、2.0、1.7和1.3個百分點。(本報記者 蘇雁 陸健 王忠耀)


      轉自: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抓住機遇 提升中國制造業競爭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 趙昌文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會上的發言可以用三個觀點來概括:第一,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或者產業變革的機遇,直接決定著中國制造業未來的競爭力...
      2017-03-20
    • 中國制造業供給指數首次發布

      3月20日,由上海產業轉型發展研究院聯合上海鋼聯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編制的Mysteel中國制造業供給指數(MMSI:Mystee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upply Indexof China)首次發布。
      2017-03-21
    • 報告顯示我國制造業企業質量水平穩中有升

      中國質量協會10日發布的《中國制造業企業質量管理藍皮書(2016年)》顯示,我國制造業企業質量水平穩中有升,質量損失率持續下降。
      2017-04-11
    • “中國制造2025”引領 制造業從“大”到“強”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2015年出臺的“中國制造2025”持續引起海外制造業專家和輿論的普遍關注。
      2017-04-13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