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有能力保持在合理區間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1-22





    圖為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郯城街道歸義四村種糧大戶孫宗俠在收獲水稻。張春雷攝(新華社發)


      1月21日,2018年國民經濟運行數據正式發布。經初步核算,2018年,中國經濟總量突破90萬億元大關,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6%,實現了預期目標。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2018年中國經濟在外部不確定性增大、內部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的背景下依然交出了亮眼的答卷,獲得的成績殊為不易。這不僅展示了中國經濟自身具有的強大韌性和潛力,更勾勒出未來中國經濟運行繼續保持在合理區間的清晰前景。


      總量躍升,質量更高


      在中國經濟交出的最新“成績單”上,不僅有經濟總量的躍升,更有發展質量的提高。據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介紹,2018年中國經濟主要呈現六個方面特征:


      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6.6%的增速,不僅實現了“6.5%左右”預期增長的目標,而且這個增速在世界前五大經濟體中居首位。相關測算顯示,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30%,持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者。


      薄弱環節明顯加強。防風險方面,截至2018年11月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18.29萬億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批準的限額之內;脫貧方面,2018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000萬以上,280萬人易地扶貧搬遷順利完成;生態治理方面,2018年萬元GDP能耗比此前一年下降3.1%,清潔能源消費量比重上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2018年,中國提前超額完成全年壓減鋼鐵產能3000萬噸以上,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以上的目標任務,宏觀杠桿率穩定,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減少6510萬平方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繼續下降,生態環保、農業、社會領域投資加快增長,企業效益總體上升。


      新動能發展壯大。2018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7%,新興工業產品產量快速增長,鐵路客車、微波終端機、新能源汽車、生物基化學纖維、智能電視、鋰離子電池和集成電路分別增長183.0%、104.5%、40.1%、23.5%、18.7%、12.9%和9.7%。


      改革開放力度加大。2018年全國新登記企業比上年增長10.3%,日均新登記企業1.84萬戶,制造業利用外資增長了20%。同時,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不斷擴大。


      居民收入和消費較快增長。2018年,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5%,快于人均GDP增速,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快于城鎮居民增長;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實際增長6.2%,增速比上年加快0.8個百分點。


      挑戰不少,有利條件也不少


      “2018年,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下,經濟運行實現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較好實現。”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寧吉喆這樣評價2018年中國經濟交出的“成績單”。


      寧吉喆指出,2019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嚴峻,國際環境具有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單邊保護主義、民粹主義活動比較多,國內的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既要看到矛盾、困難、問題、挑戰和危機的一面,更要看到希望、機遇、光明和前景的一面。這其中,中國經濟的有利條件比較多。


      比如,在消費潛力上,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2017年時就已經超過4億人,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費環境,提升產品質量,能夠促進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在要素資源上,中國勞動力資源近9億人,就業人員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高素質人才有1.7億,每年大學畢業生有800多萬,人口紅利仍然存在,人才紅利正在形成;在政策空間上,目前我國的通脹水平、財政赤字率在國際上看都是比較低的,外匯儲備充足,宏觀政策操作空間相對較大。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張永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18年中國經濟“成績單”的公布,打消了此前外界對于中國經濟下行壓力的過度擔心。“一方面,減稅、擴大支出等積極的財政政策疊加適度降準等貨幣政策,使得重要經濟指標頂住了下行壓力,有些還企穩回升;另一方面,新產業、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的不斷成長,意味著新動能占比不僅更高,而且正在抵御下行壓力、穩定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更大的作用。這些,都為2019年中國經濟運行繼續保持在合理區間創造了有利條件。”張永軍說。


      應對挑戰,底氣十足


      “穩中有變、變中有憂”,是不久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經濟形勢的最新判斷。這其中,“變”和“憂”主要來自貿易摩擦等外部不確定性的沖擊。不過,中國應對外部挑戰的底氣也十分充足。


      “應該說,中美經貿摩擦對經濟運行影響確實是有,但影響總體可控。”寧吉喆表示,從長期發展趨勢看,世界經濟發展的全球化趨勢沒有改變,中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互利共贏的本質不會改變。同時也要看到,中國經濟增長總體上是內需主導,國內市場開拓的空間十分廣闊,經貿摩擦沒有也不會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中國經濟抗御壓力的韌性、應對沖擊的后勁,長期穩中有進的態勢也不會改變。


      對于未來的政策,寧吉喆表示,要針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對策。“宏觀政策要強化逆周期調節、結構性政策要強化體制機制建設、社會政策要強化兜底保障的功能。”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在分析2018年中國經濟數據時指出,目前兩大因素正在夯實中國經濟的增長底線:一個是經濟質量穩步改善,經濟結構優化和制造業高端化發展進一步推進,生產效率持續提振;另一個是積極的財政政策提速發力,發揮托底作用。程實認為,2019年中國經濟仍將守住“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雙重底線,經濟增速大概率在一季度企穩反彈,并有望走出超預期表現。


      在張永軍看來,雖然外部不確定性因素短期內難以完全消除,但中國應對風險與挑戰實際上有基礎、有能力、有對策、有底氣。“2019年,如何在補短板的同時培育新動能,與經濟運行息息相關。未來,在供給端,要繼續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要培育好新興產業,也要注意做好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在需求端,要結合內外部最新形勢,及時適當地擴大有效需求,為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創造更充裕的空間。”張永軍說。(記者 王俊嶺)


      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品牌建設讓中國經濟展現“活力”和“韌性”

      全球最大傳播服務集團WPP和旗下的市場調研機構凱度華通明略20日發布BrandZ2017年最具價值中國品牌100強榜單,為觀察中國企業品牌建設提供了一幅生動圖景。業內人士指出,依托品牌建設,中國經濟正在展現“活力”和“...
      2017-03-23
    • “對中國經濟無需太多擔心”

      “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來源于結構性改革和經濟轉型,這是支撐中國經濟穩定增長最重要的因素。”摩根士丹利亞太區聯席首席執行官孫瑋在近日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說道。
      2017-04-10
    • 多項指標向好 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或達6.8%

      根據安排,國家統計局將在4月17日發布一季度經濟數據。與去年同期不同的是,對中國經濟增長信心更強了。分析人士預計,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繼續延續去年四季度向好趨勢,同比增長達6 8%,年內余下三季度增速將會逐步放緩至6 5%
      2017-04-10
    • 中國一季度經濟延續回暖態勢幾成定局

      從近期政策動向以及發布的各項經濟數據來看,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一季度經濟延續回暖態勢幾成定局,二季度至少不會出現明顯的回調跡象。
      2017-04-10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