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增長故事”遠未結束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1-28






    2018年9月20日,農民駕駛收割機在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黃花塘鎮老營“蝦稻共生”示范基地收獲水稻。周海軍攝(新華社發)


      “中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90萬億元人民幣!”“GDP增速6.6%!”1月21日,2018年中國國民經濟運行數據甫一發布,就引發外媒爭相報道。


      這些數據意味著什么?“2018年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較好完成”,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稱,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900309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同比增長6.6%,實現了6.5%左右的預期發展目標;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30%,持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


      好成績來之不易


      中國經濟發展年度成績單歷來備受世界矚目,今年也不例外。1月21日,國家統計局剛一發布2018年中國經濟數據,世界各國主流媒體就紛紛發出快訊。


      英國廣播公司(BBC)說,相比往年,外界對此次公布的數據格外關注。原因顯而易見,在面對中國這個全球經濟的重要增長引擎時,投資者和決策者們變得越來越敏感。


      除了GDP增速,中國經濟成績單中的其他亮點也聚焦外媒目光。路透社指出,2018年12月,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5.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2%,中國經濟運行不乏亮眼之處。


      澳大利亞“商業內幕”網站指出,去年12月,中國綜合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經季度調整后升至52.2,為5個月來最高水平,這表明中國制造業和服務業活動水平不斷提升。


      英國《衛報》評論稱,雖然2018年中國傳統經濟引擎如基礎設施、房地產和出口等領域增長有限,但先進技術和服務業等新引擎發展勢頭良好。報道援引美國智庫“戰略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中國問題專家斯科特·肯尼迪的話說:“按絕對值計算,中國經濟現在幾乎是10年前的3.5倍,中國經濟仍在成長。”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也是外媒報道重點解讀的角度。法新社報道稱,中國2018年全年GDP增速為6.6%,而放緩的趨勢貫穿全年始終,四個季度的GDP增速分別為6.8%、6.7%、6.5%和6.4%。中國政府已注意到壓力,并采取了減稅降費等經濟刺激措施,努力將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避免大起大落。


      成績得來不易,中國的努力得到世界肯定。英國《金融時報》評論說,實現全年6.6%的GDP增長并非易事。意大利《共和國報》報道稱,雖然中國經濟“火車頭”速度放緩,但卻沒有偏離軌道。《華爾街日報》認為,盡管低于之前30多年間平均接近10%的年度增長率,但從全球標準來看,現在中國的預期增長區間仍然相對較高。


      抗壓力韌勁十足


      據美聯社報道,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認為,全球進口管制抬頭、金融市場動蕩、投資支出減少等情況使中國面臨壓力,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中國經濟抗御壓力的韌性、應對沖擊的后勁,長期穩中有進的態勢沒有也不會改變”。


      什么是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中國經濟抵御壓力的韌性來自哪里?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稱,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發生在世界經濟普遍低迷的困難時期,美國經濟出現放緩跡象,歐洲也復蘇乏力。


      “中國經濟對世界的影響力仍在增加。”德國《焦點》周刊說,中國現在經濟增速放緩,除了中美貿易摩擦等因素外,經濟轉型也是一個主要原因。中國正從世界工作臺轉向世界高科技產品的中心,國企改革正在不斷推進,中國經濟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經貿摩擦沒有也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韓國《國民日報》用數據說話,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去年貿易總量首次超過30萬億元,創歷史新高,對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全面增長,對歐盟、美國和東盟進出口分別增長7.9%、5.7%和11.2%。


      創新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據德國《世界報》網站報道,一些人認為,增速下降表明中國是脆弱的。但在另一些人眼里,這證明了中國模式的穩定性。因為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今天中國的經濟實力早已今非昔比。而與其他新興工業國家相比,中國成功發展成為領先的科技創新大國。中國企業不僅能在體量上與諸多發達國家并駕齊驅,在創新力上也毫不遜色。


      內需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澳大利亞“商業內幕”網站報道稱,2018年12月,中國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活動水平以5個月來的最快速度得到了恢復和改善。在制造業和服務業回暖的強力推動下,雖然新出口訂單下降,但整體新訂單上升,這表明好轉跡象是由國內需求推動的。


      此外,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中國施策有方。《華爾街日報》稱,中國政府正在更加謹慎應對經濟下行,有針對性地采取較為寬松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同時放棄所謂的“大水漫灌式刺激”。


      韓國《國民日報》稱,基于中國經濟規模增長和產業結構調整等事實,中國領導層作出經濟新常態的判斷,將6%至7%的經濟增速列為合理區間。


      迷霧中點亮信心


      近來,世界經濟陰云籠罩。就在中國發布經濟數據的同一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布下調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至3.5%,這個數字創下3年來新低。


      德國《明鏡》周刊稱,英國脫歐、貿易戰等許多烏云遮蓋住全球經濟前景。雖然中國也正面臨經濟下行壓力,但不少人還是將目光投向北京。


      新加坡“亞洲新聞臺”網站指出,中國政策制定者預計2019年將加大對經濟的支持力度,避免經濟進一步放緩。文章援引寧吉喆的話稱,中國有充足的宏觀政策支持空間,中國有信心、有能力在今年實現合理增長,經濟增速在過去兩個月已經顯現出一些企穩跡象。


      “前低后穩”,這是路透社對2019年中國經濟的預測。該報道稱,分析人士對2019年中國經濟表現并不悲觀:在政策托底增長的同時,中國經濟發展質量正穩步提升,經濟結構優化和制造業高端化發展進一步推進,基本面依然堪稱穩健。


      外界對中國的發展依然看好。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仍是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以及外資流入最多的發展中經濟體。


      一花獨放不是春。當世界經濟迷霧重重,貿易保護主義大行其道之時,中國擔當尤為難能可貴。


      日前,2019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在瑞士如期舉行,中國話題再次成為焦點。


      “中國承諾進一步開放市場”,瑞士《新蘇黎世報》報道稱,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表示,中國并沒有打算“關門”,相反是打開大門,“中國希望與世界分享發展機遇”。(記者 賈平凡)


      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品牌建設讓中國經濟展現“活力”和“韌性”

      全球最大傳播服務集團WPP和旗下的市場調研機構凱度華通明略20日發布BrandZ2017年最具價值中國品牌100強榜單,為觀察中國企業品牌建設提供了一幅生動圖景。業內人士指出,依托品牌建設,中國經濟正在展現“活力”和“...
      2017-03-23
    • “對中國經濟無需太多擔心”

      “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來源于結構性改革和經濟轉型,這是支撐中國經濟穩定增長最重要的因素。”摩根士丹利亞太區聯席首席執行官孫瑋在近日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說道。
      2017-04-10
    • 多項指標向好 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或達6.8%

      根據安排,國家統計局將在4月17日發布一季度經濟數據。與去年同期不同的是,對中國經濟增長信心更強了。分析人士預計,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繼續延續去年四季度向好趨勢,同比增長達6 8%,年內余下三季度增速將會逐步放緩至6 5%
      2017-04-10
    • 中國一季度經濟延續回暖態勢幾成定局

      從近期政策動向以及發布的各項經濟數據來看,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一季度經濟延續回暖態勢幾成定局,二季度至少不會出現明顯的回調跡象。
      2017-04-10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