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國家統計局公布全國經濟運行數據后,近日31個省份的2018年經濟年報也陸續揭曉。
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共有13個省份經濟總量超過了3萬億元大關,其中廣東、江蘇兩強突破9萬億元大關。
粵蘇GDP差距再擴大
廣東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初步核算并經國家統計局核定,2018年,廣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7277.7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8%。這也是第一經濟大省廣東GDP首次突破9萬億元大關。
與此同時,第二經濟大省江蘇也邁過了9萬億元的門檻。2018年,江蘇全年實現生產總值92595.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7%。
值得注意的是,自1989年廣東經濟總量登頂榜首以來,廣東已在這個位置上坐了30年。且在2018年,粵蘇經濟總量的差距繼續擴大。
廣東領先優勢的繼續擴大,一方面在于經過多年的努力,廣東尤其是珠三角的產業轉型升級已經初見成效。
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田伯平分析稱,江蘇原有的產業結構與廣東有一定差異。廣東原有的外向型產業中,有相當一部分產業是上世紀80、90年代進入的外資,且以日用品生產為主,產業結構層次比較低,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受到的沖擊也最大,影響最為明顯,因此廣東的產業轉型升級也比較早,力度最大。這幾年,廣東已經逐步走出調整的過程,在創新驅動的道路上走出比較快的步伐,重新煥發了活力。
另一方面,從城市結構來看,廣深作為兩大一線城市,集聚高端要素的能力更強,現代服務業更為發達,對整個珠三角地區的轉型升級起到非常重要的服務和帶動作用。相比之下,無論是蘇州還是南京,江蘇中心城市的服務帶動作用都與廣深有較大的差距。
南北分化明顯
在粵蘇之后,第三經濟大省山東2018年GDP達76469.7億元。雖然在十多年前,山東的經濟總量曾超過江蘇居第二位,但近年來,其與粵蘇兩強的差距在不斷拉大。目前,山東與廣東的差距超過了2萬億元,與江蘇的差距也在1.6萬億元左右。
對山東來說,與前面標兵的差距越來越大,而后面追兵的腳步卻越來越近。第四經濟大省浙江的經濟總量雖然只有山東的73%,但2018年,浙江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6598.08億元,增長11.1%,超越山東躍居全國第四。其中,稅收增長了11.6%,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為84.7%,財政收入質量較高。
浙江的主體稅種增速都比較高,分析背后原因,數字經濟等產業的帶動十分關鍵。浙江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浙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5548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占生產總值的9.9%,比重比上年提升0.4個百分點。
山東與粵蘇經濟總量差距擴大,其財政收入又被浙江趕超,恰恰是近年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大格局的一個縮影,即自2013年迄今,我國經濟增長由“西快東慢”轉變為“南快北慢”,南北分化十分明顯。
尤其是東北、華北的不少省份,經濟以重化工業、大型國企為主,能源重化產業占比太大,2013年以來宏觀經濟增速放緩,能源、原材料價格隨之下行,這些省份的經濟增速也隨之放緩。
目前,經濟增速較快的省份基本來自南方地區,增速前十名的省份中,除了位居第六的陜西之外,全部來自南方。增速靠后的省份主要來自華北、東北、西北等地。
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謝良兵認為,南北方經濟差距拉大的背后是傳統產業與新經濟之間的比拼,是開放創新快與慢的差別。這一區域經濟格局的變化在雙創領域也呈現出同樣的表現,即南北差距正在拉大,創新驅動正在成為經濟轉型的主要抓手。
貴州云南持續發力
2018年,貴州全省地區生產總值14806.45億元,比上年增長9.1%,增速高于全國(6.6%)2.5個百分點,連續8年位居全國前列。
貴州省社科院研究員茍以勇分析認為,近年來貴州經濟快速發展,地方政府準確地把握了政策和時機,抓住了發展的機遇。在大力改善交通基礎設施的同時,又抓住了東部沿海產業轉移的機會,抓住了產業發展的規律。
同處西南地區的云南經濟增速也名列前茅,達到8.9%,高于全國水平2.3個百分點。
從發展階段來看,地處西南的云貴地區山地多、平地少,是我國經濟發展較為滯后的地區之一,工業化、城鎮化、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公共服務的發展水平都比較低。雖然云貴地區目前總體仍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初期、中期,但未來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其經濟仍將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
轉自:城市金融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