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8億農民 更大力度促增收舉措將落地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4-25





      《經濟參考報》記者23日從農業農村部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一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600元,實際增長6.9%,人均消費支出達到3525元,實際增長6.8%,農村居民收支均快于城鎮居民,農村市場成為擴內需亮點。據悉,瞄準8億農民增收“大文章”,下一步在穩定家庭經營收入,增加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以及轉移性收入方面,還有更大力度綜合舉措將落地。


      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副司長趙長保介紹,今年一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達到6.9%,高于GDP增速,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仍然處于中高速發展區間。


      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說,今年以來,我國農產品市場運行總體穩定,價格季節性上漲,帶動家庭經營性收入名義增長5.9%。外出務工總量和工資水平實現雙增長,3月末,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達到17651萬人,同比增長1.2%;月均收入達到3996元,同比增長7%,帶動工資性收入名義增長9%。


      “隨著農村居民收入不斷提高,鄉村消費潛力進一步釋放。”魏百剛指出,一季度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達到3525元,實際增長6.8%,快于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增速2.7個百分點。鄉村消費品零售額達到14388億元,同比增長9.2%,增速超過城鎮1個百分點,農村市場已成為擴大內需的亮點。


      “農民持續增收態勢在可預見的將來可以保持。”趙長保說。據介紹,下一步在穩定農民家庭經營收入方面,將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調整優化農業結構,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生產經營收入持續增長。


      “工資性收入是農民收入主要來源。”趙長保說,下一步要發揮傳統就業渠道“穩定器”的作用,同時積極培育發展新動能。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發展農產品的粗加工、精深加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積極推廣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建設國家農村創業創新園區等發展平臺,抓好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平臺載體建設。


      在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方面,將著力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盤活農村集體資源資產,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進一步拓寬農民財產性收入來源。此外,進一步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推動農業保險增品擴面提標,加快構建新型農業補貼體系,保障農民轉移性收入穩定增長。


      魏百剛還透露,農業農村部已制定有關脫貧攻堅的78項具體整改措施,將于近期發布。同時制定了2019年的產業扶貧實施方案。下一步將強化資金項目傾斜,對于下達地方的涉農整合資金加強調度和監管,推動地方更多地用于產業扶貧。強化農產品產銷對接,帶動貧困戶增收。(記者 班娟娟)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居民收入格局優化 “持續增收”仍存挑戰

      居民收入格局優化 “持續增收”仍存挑戰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自2012年以來,年均實際增長7 4%。未來四年,只要全國居民收入年均實際增速在5 3%以上,到2020年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標就可實現。
      2017-12-15
    • 發展新動能,推動農業增效 農民增收 農村增綠

      發展新動能,推動農業增效 農民增收 農村增綠

      去年以來,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各地和有關部門堅持把壯大新產業新業態、培育新主體作為重要抓手,強化政策創設,農村經濟發展煥發出巨大活力,呈現出多模式推進、多主體參與、多機制聯結、多要素發力、多業態打造的多元化推進格...
      2018-01-31
    • 重點群體增收專項計劃或相繼出爐

      重點群體增收專項計劃或相繼出爐

      記者從多渠道獲悉,今年我國將進一步開展城鄉居民增收和專項激勵計劃試點,包括新型職業農民、科研人員等在內的其他重點群體增收專項計劃“正在路上”。
      2018-02-02
    • 2019居民增收大禮包將加快“落袋”

      2019居民增收大禮包將加快“落袋”

      多地新一輪最低工資標準上調窗口將開啟,地方近期密集出臺居民增收方案,地方“兩會”更是明確居民增收具體指標,有些省份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將超10%。相關部委已開展居民增收調研,醞釀進一步促進居民增收的政策舉措。
      2019-01-23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