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在堅持中央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前提下,我國經濟運行開局總體平穩。其中消費保持穩步擴張,結構持續優化,對經濟增長的穩定和支撐作用不斷顯現,經濟增長動力轉換取得良好成效。
消費持續穩步擴張,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斷增強
第一,消費規模穩步擴張。今年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9.78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3%,增速明顯高于同期工業和GDP增速。最終消費支出(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5.1%,比資本形成總額、商品及服務凈出口的貢獻率分別高出53個百分點和42個百分點。一季度消費拉動GDP約4.2個百分點,而資本形成和凈出口分別拉動0.8個百分點和1.5個百分點。可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和拉動效應不斷提升,已經成為支撐和帶動經濟平穩增長的主力軍,同時也表明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不斷優化,消費、投資和出口協調拉動的增長格局已經形成。2019年1—4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2.8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0%,在宏觀經濟出現回落的條件下,消費繼續保持了較快增長勢頭。
第二,消費結構持續優化。一是農村消費潛力快速釋放。1—4月份,城鎮和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7.9%和8.9%,農村地區消費增長成為消費整體增長的重要動力。二是消費結構日益升級。今年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限額以上單位通訊器材、家用電器和音響器材、化妝品以及餐飲收入,對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3。三是服務消費需求旺盛。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娛樂、醫療保健、旅游等消費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同比增長20.6%,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9.9%,較上年同期提高1.1個百分點;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數據,2019年春節假期和清明假期,全國旅游收入同比分別增長8.2%和13.7%。四是熱點服務領域投資增長明顯。一季度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投資增長22.7%,教育投資增長14.7%,均明顯高于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增速。
第三,消費創新對消費增長的引領帶動作用日益突出。1—4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突破3萬億元,同比增長17.8%,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2.4萬億元,增長22.2%。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達到18.6%,比一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別提高0.4和2.2個百分點。在網上零售市場快速增長帶動下,一季度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121.5億件,同比增長22.5%。商業模式和業態創新引領服務業新增長點日益壯大,基于互聯網技術和平臺經濟的出行、餐飲住宿、醫療健康、教育培訓等服務領域繼續呈現快速增長。與此同時,新型商業模式與超市、購物中心、專業店等傳統零售業態進一步融合,一季度限額以上單位在互聯網上實現的商品零售額占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已達到11.3%,比上年四季度提升0.2個百分點。
消費不僅成為經濟增長的“壓艙石”,更是“助推器”
當前,我國消費正處在新一輪變革周期。第一,消費規模擴張和消費結構升級,呈現出消費增長的普遍性規律。從典型工業化國家發展經驗看,當人均GDP達到11000國際元(麥迪森1990)左右,經濟結構開始發生顯著變化,消費特別是中高端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的規模和占比均出現快速上升,并接續工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在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60%左右時,居民消費中服務消費比重會超越商品消費,成為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趨勢,進而帶動經濟從工業經濟形態轉向服務經濟形態。2018年我國人均GDP達到13000國際元左右,已經進入新一輪消費結構升級的窗口期,因此消費持續擴張符合發展規律,具備市場基礎。
第二,我國的消費變革,并不是簡單復述典型工業化國家已經發生的故事,同時也在進行一場新的變革。當前,我國消費正處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浪潮之下,制造技術、交通技術、通信技術、環保技術一日千里,產品、業態和商業模式創新方興未艾,多元化、個性化、差異化消費需求瞬息萬變。在消費商品、消費結構、消費方式、消費人群、市場格局等方面,也經歷著不同以往的深刻變革,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特征和新趨勢。這不僅極大豐富了消費內容,拓展了消費空間,同時也改善了消費格局,優化了消費治理。目前我國在購物、出行、醫療、教育、文娛、餐飲、旅游、休閑等方面正在經歷的這些創新,雖然從全球范圍來看也日益走在了前列,但也僅僅是未來技術進步引領消費創新發展的冰山一角。
第三,本輪消費變革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消費已經不完全處在生產和流通的下游,消費者也不是被動接受商品服務的供給。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持續創新和深度應用,隨著城鄉居民消費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日益提升,消費已經從供應鏈的末端,轉置到生產流通的前端,甚至直接介入或嵌入了研發生產流通等環節。生產的柔性化、定制化,流通的精準化、平臺化,消費的細分化、服務化、體驗化,無不是以快速響應市場需求變化為前提。因此,消費變革引發了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的深度調整和重構,消費領域日益成為創新創業的策源地、試驗場和密集區。順應消費變革大勢,有助于形成現代化的技術體系、產業體系、市場體系、金融體系,構建現代化的貿易格局、供應鏈格局、城鎮化格局,甚至形成現代化的治理體系和生活方式。
總之,消費變革不僅是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和“壓艙石”,更是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發動機”和“助推器”。從未來的發展趨勢和要求看,積極擴大消費,推動消費創新,是有效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激活創新創業、提升我國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和戰略選擇。
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源源不斷地釋放消費潛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市場規模位居世界前列,今后潛力更大。但在看到優勢、潛力和機遇的同時,也要認識到,在商品供給、居民收入、基礎設施、法規標準、誠信體系、消費者保護、稅收制度、監管治理、對外開放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矛盾和體制機制障礙,導致我國現有消費潛力難以充分釋放,新興消費需求不能充分滿足。這既引發了消費外流等問題,也造成消費者在一些消費領域不能消費、不愿消費、不敢消費,影響甚至抑制了居民消費升級,阻礙和限制了消費創新。
目前,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地位不斷鞏固;未來,消費變革對促進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作用舉足輕重。然而,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創新,都需要一定的基礎和條件,是市場和制度相互協同的結果,有很多的具體細致工作要做。當務之急是針對制約消費創新發展的諸多老問題與新矛盾,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通過消除諸多“短板”,打破制約消費擴張的“天花板”。
自2018年以來,國家圍繞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改善商品和服務供給體系等目標,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穩消費、促消費的政策措施。例如提高養老金、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減稅降費、完善養老服務、推行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市場環境等。2018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作為2019年的重點工作任務之一,并在努力滿足最終需求、提升產品質量、加快服務業發展、改善消費環境、增強消費能力、加快新型基礎設施、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等方面,作出了明確細致的工作部署。為進一步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等十部委聯合印發《進一步優化供給推動消費平穩增長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方案》),提出了六個方面24項具體措施,并正式進入實施階段。隨著各項促進消費政策的落實落地,我國消費的設施、環境、政策體系等都將得到極大提升和改善,消費潛力也將會源源不斷地被釋放出來。有了強大的國內市場,有了世界級的消費市場,我國就有能力、有底氣來應對國內外的各種挑戰,形成動力強勁的經濟增長格局,順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王青)
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