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規模提升逾850倍 中國外貿體量迎來“多級跳”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6-05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回望70年的歷史,我們從經濟封鎖中一步步走來,與世界各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并走上對外開放的道路。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更是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深化沿海開放,擴大向西開放、向周邊國家開放,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前院長霍建國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還沒有實行對外開放的戰略,主要是打破西方國家的政治孤立和經濟封鎖。而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外貿體量和規模迎來“多級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海關統計數據顯示,1978年到2017年,按人民幣計價,我國進出口總額從355億元提高到27.8萬億元,增長782倍,年均增速達18.6%。

      而2018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首次超過30萬億,達到30.51萬億元,比2017年增長9.7%。這意味著,和改革開放之初相比,我國貿易規模40年以來提升了約859倍。

      霍建國表示,外貿的發展是改革開放一個有代表性的領域,經常提到的外向型經濟和開放格局的主要內容也是對外貿易。“中國外貿規模的擴大、對外開放水平的提升,不僅促進了國內經濟和消費的升級,也對世界經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尤其對于金融危機之后全球經濟復蘇,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據統計,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貨物進出口占國際市場份額僅為0.8%,在全球貨物貿易中列第29位。隨著貨物貿易額穩步增加,位次也在逐步提高。2009年起,我國連續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地位。2013年起,我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走上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道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則迎來了經濟騰飛、外貿體量迅速擴大的新時期。

      而現在,中國更是從經濟全球化的跟隨者變成了貢獻者。世界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到2017年度,中國營商環境的世界排名提高了18位,其中開辦企業便利度上升了65位。

      貿易結構不斷優化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外貿不僅在規模上實現了由小變大的跨越,貿易結構也不斷優化,質量和效益得以顯著提升。

      從改革開放之初實行“三來一補”發展加工貿易,到后來開放一般制造業、減少服務業外資限制,外商投資領域更加廣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幅放寬市場準入,進一步擴大服務業開放,實行高水平的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對外開放不斷向深層次拓展。

      霍建國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所謂“三來一補”,就是來料加工、來料裝配、來樣加工和補償貿易。它是改革開放初期嘗試性創立的一種企業貿易形式。“但隨著我國對外資準入的不斷放寬、合作模式的多樣化,中國企業不再單純向外資提供土地、廠房和勞動力,而是尋求技術上的合作。”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改革開放初期,來料加工、進料加工等貿易方式極大地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加工貿易占進出口總值的比重由1981年的6%增長到1998年的53.4%。此后,隨著貨物貿易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推進,加工貿易占比開始緩慢下降。加工貿易占比由2012年的34.8%下降至2017年的29%,一般貿易占比由2012年的52%上升至2017年的56.3%。

      霍建國表示,“三來一補”是中國本土企業嘗試與外資進行合作的初級形態。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和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中國已經成為外商投資的熱土,“三來一補”已經成為歷史。

      貿易結構的優化不僅僅聚焦在量,還聚焦在質。盡管一些不確定因素為我國外貿發展籠罩一層陰影,但我國外貿在今年一季度亮出的成績單足以說明外貿穩中提質的步伐在加快。

      據海關總署統計,今年一季度,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70051億元,同比增長3.7%,增速比前兩個月加快3.0個百分點。商務部外貿司負責人表示,2019年一季度進出口呈現穩中提質態勢,國際市場布局更加多元,國內區域布局更趨均衡,中西部地區出口增長15.6%,占比提高1.2個百分點至17.6%。

      在當前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增長呈現放緩趨勢的大環境下,緣何中國外貿能保持“穩中提質”?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李魁文表示,國內經濟“穩”是外貿“穩”的重要支撐。今年以來,國內經濟延續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國內需求、市場預期等多項指標向好。此外,去年以來國家陸續出臺的一系列穩外貿、穩外資政策效應的釋放,為對外貿易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從經濟全球化跟隨者變為貢獻者

      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貿綜合競爭力不斷提升的另一個重要標志則是國際市場布局的不斷優化。中國已從經濟全球化的跟隨者、參與者向貢獻者轉變。

      1978年到2017年,我國的貿易伙伴已由40多個發展到23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歐盟、東盟、日本等為我國主要貿易伙伴。我國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持續較快增長,2011年起,東盟超越日本成為我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在我國出口市場中的占比從2000年的7%提高到2017年的12.5%。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979年至2017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18.4%,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特別是自2006年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居世界第一位。

      201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00309億元,比上年增長6.6%,實現了6.5%左右的預期目標,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和韌性明顯增強。經濟增速位居世界前五大經濟體之首,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接近30%,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

      中國經濟發展水平迅速攀升,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不斷提高的同時,也為全球經濟發展貢獻了多個“中國方案”。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表示,中國經濟增長的外溢效應逐步增強,中國在自身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同時,通過“一帶一路”等合作方式繼續推動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而全球經濟一體化恰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原生動力。


      轉自:每日經濟新聞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理性看待數據波動 中國外貿回穩向好趨勢未變

      理性看待數據波動 中國外貿回穩向好趨勢未變

      近期,中國外貿進出口數據引發市場關注。結合國內外形勢不難看出,中國外貿的向好勢頭將進一步鞏固,結構性變化會更趨明顯。未來,要抓住契機,促進外貿優進優出,實現常態化增長。
      2017-09-19
    • 波瀾壯闊40年 中國外貿發展邁向高質高效

      波瀾壯闊40年 中國外貿發展邁向高質高效

      40年的風雨歷程,中國外貿一路乘風破浪,勇往直前,鑄就了新中國歷史上外貿發展的壯麗史詩。在貿易強國的時代目標下,外貿發展更加優進優出、高質高效,創生出強勁有力、持續不息的生命力!
      2018-08-06
    • 中國外貿表現亮眼 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比重提升

      中國外貿表現亮眼 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比重提升

      10月中國進出口實現雙增長,除了國內政策轉向擴內需、穩經濟的因素以外,“一帶一路”倡議落實、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也對中國外貿發展助力頗多。
      2018-11-13
    • 中國外貿再次領跑全球 發展呈現5大亮點

      中國外貿再次領跑全球 發展呈現5大亮點

      2018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進出口規模創歷史新高,超過30萬億元,有望繼續保持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2019年,預計我國外貿發展有望穩中提質,質量和效益將進一步提高。
      2019-01-15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