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下發后,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已進入密集施工的新階段。究竟一市三省要怎么干?目前各省份披露的行動計劃透露了“施工圖”的一些細節。
近日,中國共產黨安徽省第十屆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召開,審議通過了《安徽省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行動計劃》,這也是《規劃綱要》的安徽“施工圖”。
在此之前,浙江已經率先完成了該省推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行動方案。
根據目前的公開信息,各地的行動計劃都是按照創新共建、協調共進、綠色共保、開放共贏、民生共享的基本原則設置的。與此同時,還明確了2025年、2035年兩個時間節點。
比如,安徽提出,到2025年,安徽全省域與滬蘇浙一體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城鄉區域、科創產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等領域一體化取得實質性進展。
各自定位是什么
《規劃綱要》確立了長三角“一極三區一高地”的戰略總定位,要成為全國經濟發展強勁活躍的增長極,成為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樣板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引領區和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示范區,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高地。
在這個總定位之下,按照上海龍頭帶動和蘇浙皖各揚所長的推進格局要求,一市三省也有各自的功能定位。
這其中,上海作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要起到龍頭帶動作用。具體而言,就是要在一體化建設中發揮開路先鋒、示范引領、攻堅突破的重要作用。
7月2日,國新辦舉行“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發布會,上海市市長應勇說,上海要做好提升上海城市的服務輻射能級、增強科技創新的策源能力、完善交通的基礎設施網絡布局、加強生態環境的共保聯治、深化對內對外的開放聯動等七個方面的重點工作。
浙江則是要打造“一極一翼一園一區”,也就是長三角創新發展增長極、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金南翼、長三角幸福美麗大花園、長三角改革開放引領區。
而安徽由于具有創新活躍強勁、制造特色鮮明、生態資源良好、內陸腹地廣闊四大優勢,被定位為“兩地一區”——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和綠色發展樣板區。
今年3月,江蘇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婁勤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出,在國家規劃布局下,必須找準江蘇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定位。關于這個定位,他進一步解釋為“建設高質量產業體系的引領區、形成高層次科技創新的聚集區、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先行區”。
在各自功能定位之下,一市三省還要按照“一盤棋”的要求,形成推進一體化的合力。
拉長各自長板
為了實現“一極三區一高地”的戰略總定位,滬蘇浙皖需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深化分工合作,揚長避短,優勢互補,把各自優勢變為區域優勢,提升區域發展的整體效能和核心競爭力。
5月22日,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后的成果發布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表示,對于當前長三角而言,要引領帶動更大區域發展,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最緊迫的不是簡單地各自補短板,更重要的是競相拉長板,把各自優勢變成共同優勢,實現“1+1+1+1>4”。
結合各自的特點和優勢,滬蘇浙皖要分別拉長哪些長板呢?
對于上海來說,就是要緊緊圍繞三項新的重大任務落地和“五個中心”建設,提升綜合經濟實力、金融資源配置功能、貿易樞紐功能、航運高端服務功能和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打響上海“四大品牌”,為長三角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浙江省則提出了數字經濟、民營經濟的金字招牌。浙江省省長袁家軍強調,數字經濟是浙江的一張“金名片”,也是浙江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優勢所在。
2017年底,浙江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把數字經濟作為“一號工程”來抓,深化數字浙江建設。到2022年,浙江省數字經濟總量將達到4萬億元以上,占地區生產總值55%以上。也因此,浙江提出,高起點發展數字經濟,共同打造長三角全球數字經濟創新高地。
另外,民營經濟是浙江發展最大的亮點,也是浙江經濟最顯著的特點。在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浙江提出,鼓勵民營企業廣泛參與長三角一體化重大基礎設施、科創合作平臺建設,支持溫臺地區開展民營經濟跨區域協同發展試驗,進一步突出浙江在民營經濟轉型升級中的創新引領作用。
對于安徽來說,創新正在成為安徽發展的增長引擎和“金字招牌”。尤其是2年前獲批的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為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平臺。
數據顯示,安徽省區域創新能力連續7年位居全國第一方陣。2018年,安徽省GDP首次突破3萬億元。其中,全省高新技術產值突破1萬億元,成為經濟總量上臺階的重要支撐。因此,安徽提出要共同建設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全球創新成果集散中心、長三角世界級產業集群。
對于江蘇來說,它是制造業大省,實體經濟發達,也處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交會點上,開放型經濟發達。除此之外,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學良還建議,要繼續發展和強化江蘇省縣域經濟、走廊經濟、都市圈經濟、新型飛地經濟。尤其是蘇南地區,應該繼續把強者做強,把長板拉長。
從示范區先行探索到全域一體化
為了實現上述功能定位,拉長相應的長板,各省份需要聚焦重點領域和區域,協同推進一體化。
在上述國新辦發布會上,應勇說,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要緊抓三個重點區域,一是在江蘇蘇州吳江地區、浙江嘉興嘉善地區和上海青浦地區,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的示范區。二是建設上海自貿試驗區新片區。三是建設虹橋商務區,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打造國際化的中央商務區和國際貿易中心的新平臺。
其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要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率先探索區域一體化制度創新,率先探索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走出一條生態與發展相得益彰、跨行政區域共建共享的新路子。
上海自貿試驗區新片區則是要在擴大開放上下功夫,打造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對于江蘇和浙江來說,示范區也是一個重點區域。比如,浙江提出,要形成示范區先行探索、中心區率先融入、多板塊協同聯動、全省域集成推進的一體化發展格局。
具體來說,就是發揮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和自貿區的示范引領作用,加強與蘇皖閩贛毗鄰區域合作,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框架下加速省域一體化。浙江還提出,要支持鄰滬區域主動融入上海大都市圈,進一步提升同城化水平。
安徽則提出,要堅持全域一體化發展,統籌推進中心區、非中心區、省際毗鄰地區與滬蘇浙協調互動。
在全域一體化的目標之下,安徽的發展格局被確定為“一圈五區”。“一圈”是指支持合肥加快打造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國際組織和總部經濟聚集區,建設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國際化合肥都市圈和支撐全省發展的核心增長極。
“五區”分別是指加快發展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提升發展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大力振興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高標準建設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張學良說,長三角地區人均GDP1.4萬美元左右,世界先進地區(以美國為例)是5萬美元左右。“長三角地區的人均GDP要趕上世界先進地區目前的水平,還需要增2倍,對應我們的經濟總量要從3萬億美元增長到10萬億美元。”
這也就意味著,要成為“一極三區一高地”,未來長三角經濟體量與質量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轉自:第一財經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