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路建設70年:484萬公里康莊大道連通"五湖四海"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8-30





      道路通,百業興。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公路里程僅有89萬公里,其中41.3%是等外路,公路運輸嚴重制約著經濟運行和百姓出行。改革開放之后,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后,逐步打破公路建設的體制束縛,形成了多元化投融資機制,推動公路建設取得跨越式發展。


      來自交通運輸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我國全國公路總里程484.65萬公里,公路密度50.48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國四級及以上等級公路里程446.59萬公里;二級及以上等級公路里程64.78萬公里;高速公路里程14.26萬公里;國家高速公路里程10.55萬公里。國道里程36.30萬公里,省道里程37.22萬公里;農村公路里程403.97萬公里,其中縣道里程54.97萬公里,鄉道里程117.38萬公里,村道里程231.62萬公里。全國公路橋梁85.15萬座、5568.59萬米;全國公路隧道17738處、1723.61萬米。全年完成營業性客運量136.72億人,旅客周轉量9279.68億人公里,貨物周轉量71249.21億噸公里。


      大數據顯示,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公路總里程均居世界首位。其中,在青海高原修建的長達8.21萬公里的高原公路,長度可繞地球赤道2周;在貴州省農村修建的長達16.2萬公里的農村公路,長度可繞地球4圈。我國公路交通建設,在創造了“中國速度”的同時,也創造了“世界奇跡”。這為我國經濟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改革開放推動公路建設


      新中國成立后,為鞏固國防,開發邊疆,國家先后投資建設了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等一批干線公路,組建了約10萬人的公路測量、施工隊伍,公路建設逐步進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但1958年‘大躍進’時,在平原地區有些縣,縣委書記掛帥,發動群眾,半個月就修簡易公路數百公里(這些公路征地不花錢,也不講標準,沒鋪路面,未建橋梁),從而使一些人產生錯覺,認為修公路很容易。于是,1958年以后國家計劃就不再安排一般公路建設投資。”原交通部副部長王展意回憶說。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公路交通狀況相當落后。據統計,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公路里程僅有89萬公里,其中41.3%是等外路,而等級公路中單車道的三四級公路占97.5%,國道平均行車時速不到30公里,公路運輸嚴重制約著經濟發展運行和百姓出行。


      1978年,我國迎來了改革開放。我國公路交通建設也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要致富,先修路。”——這是在全國家喻戶曉的宣傳口號。問題是修路的錢從何而來?


      走在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省率先探索出了一條路子:1981年,廣東省想把水網地區的渡口改成橋梁,讓交通速度更快一些,他們便向澳門公司借款修橋,承諾“收費還貸”——這是我國路橋建設史上的第一個政策性突破:貸款修橋,收費還貸。


      廣東省“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探索,打破了我國公路建設單純依靠財政投資的體制束縛,形成了“國家投資、地方籌資、社會融資、利用外資”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與此同時,也催生了我國政府“征收養路費”“開征車輛購置附加費”等財稅政策措施的出臺。


      1981年,國家計委、國家經委、交通部聯合頒布《國家干線公路網(試行方案)》,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出臺的第一個國家級干線公路網規劃,也是普通國道網的規劃;1992年交通部出臺的《國道主干線系統規劃》是第二個國家級干線公路網規劃。


      1981年5月22日,交通部頒發了《公路工程技術標準》,1972年頒發的《公路工程技術標準(試行)》同時廢止。新標準對我國公路建設和公路運輸提出了新要求。


      1989年2月27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交通工作會議上,交通部正式提出制定“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長遠規劃”要求:建設公路主骨架,建設國家高速公路網,建設跨江海公路橋梁。


      1991年,我國正式提出“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建設規劃,總規模約3.5萬公里,貫通首都、省會、直轄市、經濟特區、主要交通樞紐和重要對外開放口岸;連接了全國所有人口在100萬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和93%的人口在5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約覆蓋全國城市總人口的70%。


      “五縱”國道主干線包括:黑龍江同江至海南三亞,長約5200公里;北京至福州,長約2500公里;北京至珠海,長約2400公里;二連浩特至云南河口,長約3600公里;重慶至湛江西南出海快速大通道,長約1314公里。“七橫”指連云港-霍爾果斯、上海-成都、上海-瑞麗、衡陽-昆明、青島-銀川、丹東-拉薩、綏芬河-滿洲里。


      在這些規劃和標準的指導下,我國干線公路建設不斷快速發展,對于提升國家綜合國力和競爭力、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提高國民生活質量、保障國家安全等都作出了突出貢獻。


      2007年12月18日,交通部召開“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基本貫通新聞發布會,通報稱:“五縱七橫”提前13年完成規劃目標。12條主干線中,高速公路約占總里程的76%,一級公路約占總里程的4.5%,二級公路占總里程19.5%。


      隨著“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和高速公路網的建設,跨江海橋梁建設也全面展開。在改革開放之初,長江經濟帶的4500公里區域段只有3座橋梁,到新世紀初期已建成216座,其中177座是公路橋梁。在長江下游江蘇南京以下不到400公里的黃金水道上,架起了11座大跨徑橋梁。


      據統計,在過去的40年中,我國共新建公路橋梁51萬多座,合計總長4.8萬公里,相當于現有公路橋梁總量的80%(總長的93.6%)。這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公眾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高速公路挺起交通大梁


      2004年12月17日,國務院審議通過了《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該規劃成為我國高速公路長遠發展和交通運輸現代化的戰略藍圖,標志著中國高速公路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2005年1月,交通部公布上述《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該規劃采用放射線與縱橫網格相結合的布局形態,構成由中心城市向外放射以及橫連東西、縱貫南北的公路大通道,包括7條首都放射線、9條南北縱向線和18條東西橫向線,故此簡稱為“7918網”。國家高速公路網總規模大約為8.5萬公里,其中主線6.8萬公里,地區環線、聯絡線等其他路線約1.7萬公里。


      回顧我國高速公路的發展歷程,大體可分為五個發展階段:從1978年至1988年是探索階段。1984年沈大高速公路開建,1988年滬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實現了我國高速公路“零”的突破,解決了發展高速公路的認識問題;從1989年至1997年是起步發展階段。國家研究交通發展戰略,制定高速公路發展規劃,逐步建立起中國特色高速公路建設管理制度,奠定了中國發展高速公路的基礎;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至2007年是加快發展階段。國家抓住了發展機遇,高速公路骨架初步成網,形成了我國高速公路加快發展的態勢;2008年至2015年是跨越式發展階段。在短短8年時間內,新增高速公路里程6.96萬公里,通車里程超越美國位居世界第一。全面改變了我國公路網的結構,高速公路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大幅提高。


      2011年4月,交通運輸部發布《交通運輸“十二五”發展規劃》。《規劃》提出,到2015年,全國公路總里程達到450萬公里,國家高速公路網基本建成,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10.8萬公里,覆蓋90%以上的20萬以上城鎮人口城市,二級及以上公路里程達到65萬公里,國省道總體技術狀況達到良等水平,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390萬公里,達到“村村通”目標。


      2013年6月20日,交通運輸部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正式公布了《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年-2030年)》。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出臺的第四個國家級干線公路網規劃,體現了國家發展綜合交通運輸的戰略方針,是指導國家公路長遠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該《規劃》是對普通國道網的調整和補充,對《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的完善,是一個功能完善、覆蓋廣泛、能力充分、銜接順暢、運行可靠的國家干線公路網絡,對促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推進綜合運輸體系建設,保障我國公路交通可持續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2014年6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進入本世紀以來,工程科技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角色愈益突出。”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省工作了5年,親歷了全長36公里的杭州灣跨海大橋的修建。該工程不僅促進了當地從交通末梢到交通樞紐的飛躍,更通過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匯聚和擴散,影響了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促進了蘇浙滬經濟圈發展。


      2015年1月1日,交通部頒布的《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2014)(簡稱“新標準”)正式施行。“新標準”規定,高速公路是指“能適應年平均晝夜小客車交通量為25000輛以上、專供汽車分道高速行駛、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新標準”適應了當時和其后一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和公路建設的需要,對指導全國公路工程建設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來自交通運輸部的信息顯示,截至2017年年末,全國公路總里程477.35萬公里,比上年增加7.82萬公里。公路密度49.72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0.81公里/百平方公里。四級及以上等級公路里程433.86萬公里,比上年增加11.31萬公里,占公路總里程90.9%,提高0.9個百分點。二級及以上等級公路里程62.22萬公里,增加2.28萬公里,占公路總里程13.0%,提高0.3個百分點。高速公路里程13.65萬公里,增加0.65萬公里;高速公路車道里程60.44萬公里,增加2.90萬公里。國家高速公路10.23萬公里,增加0.39萬公里。


      與此同時,交通運輸部還結合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不斷優化改進服務措施。在高速公路收費服務方面,積極推廣電子不停車收費應用,為用戶提供多種支付選擇。據統計,目前29個聯網收費省份中,已有河南、山東、浙江、上海、江蘇等14個省份實現了高速公路人工收費車道移動支付全覆蓋,廣西、陜西、重慶、北京、天津、廣東等14個省份正在開展試點工作。預計2019年底前實現高速公路人工收費車道手機移動支付全覆蓋。


      農村公路建設通達鄉野


      2017年12月25日,新華社發布電訊稱,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好農村路”建設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近年來,“四好農村路”建設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為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帶去了人氣、財氣,也為黨在基層凝聚了民心。習近平指出,交通運輸部等有關部門和各地區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高度,進一步深化對建設農村公路重要意義的認識,聚焦突出問題,完善政策機制,既要把農村公路建好,更要管好、護好、運營好,為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更好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村公路建設高度重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5年來,全國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27.5萬公里,99.24%的鄉鎮和98.34%的建制村通上了瀝青路、水泥路,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率分別達到99.1%和96.5%以上,城鄉運輸一體化水平接近80%,農村“出行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交通扶貧精準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物流網絡不斷完善,廣大農民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


      記者梳理發現:2011年4月,交通運輸部發布的《交通運輸“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農村公路(建設)總里程(要)達到390萬公里,達到“村村通”目標;2011年5月,交通運輸部公布的《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作為指導西部地區此后10年交通運輸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繪制了西部地區交通運輸發展的宏偉藍圖;2013年6月,交通運輸部公布的《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年-2030年)》中,規劃普通國道擴展重點在西部地區和欠發達地區;2016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0萬公里,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要加快通硬化路、通客車;2017年3月6日,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加強農村公共設施建設,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0萬公里;2018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0萬公里……


      2018年12月26日,2019年全國交通運輸工作會議在交通運輸部黨校召開。會上總結了2018年交通運輸工作取得的成績,提出了2019年的目標及具體工作規劃。分析了當前交通運輸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對交通運輸工作的未來作出展望。


      從該次會議上可以了解到:2018年,基礎設施補短板加快推進。公路水路完成投資2.3萬億元。預計新增公路通車里程8.6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000公里,新建改建國省干線公路2萬公里。公交運營線路里程達106.9萬公里,公交專用道達1.09萬公里;軌道交通運營里程4900多公里,在建里程超過6000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31.8萬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達405萬公里,通硬化路鄉鎮和建制村分別達到99.64%和99.47%。公路水路投資1.8萬億……


      該次會議還提出,推進《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2021-2050年)》編制工作,突出綜合立體、融合發展,構建面向未來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啟動“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規劃編制工作,加強交通運輸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記者 杜文科)


      轉自:中國產經新聞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