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近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了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普查數據反映了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協調發展取得的新進展,第三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
“國際上有一句話,普查是‘和平時期的最大社會動員’,這次普查我們動員了160多萬普查人員,普查對象達1億多。”國務院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鮮祖德表示,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全面摸清了我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家底,系統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獲得了極其寶貴的海量數據,是對國民經濟一次高質量的“體檢”。
普查結果顯示,2018年末,全國共有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2178.9萬個,比2013年末(2013年是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年份,下同)增加1093.2萬個,增長100.7%。全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38323.6萬人,比2013年末增加2721.3萬人,增長7.6%。從資產負債和營業收入情況來看,2018年末,全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資產914.2萬億元,負債624.0萬億元,營業收入294.6萬億元。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毛盛勇介紹,和上一次經濟普查相比,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經濟規模大幅度提高,經濟質量明顯提升。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的從業人員比例、增加值占比、企業數占比,與五年前相比都有明顯提高。
此外,數據顯示,我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鮮祖德表示,此次經濟普查不僅全面摸清了我國經濟家底,也深刻反映了我國經濟結構的重大變化。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的攻關期。“比如從單位數量、從業人員、資產、營業收入等多方面看,第三產業占比均占有很大優勢,作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實至名歸。”鮮祖德稱。
轉自:新華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