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下的中國制造:“世界工廠”還好嗎?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03-26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很多領域都受到影響。中國制造也經歷了不少波動。


      一邊是大量企業迅速轉產、復工復產的“硬核”操作,一邊也有部分企業難以達產,存在訂單交付的風險。隨著海外疫情的蔓延,不少外向型制造企業感到壓力。


      疫情之下,“世界工廠”還好嗎?


      訂單情況怎樣?


      數碼印花機智能印染,機械手有序銜接……寧波申洲國際園區廠房內,一件件服裝“整裝待發”。


      申洲為耐克、阿迪達斯等眾多知名品牌做代工,是國內最大的服裝加工制造企業。疫情發生以來,憑借從紗線、面料、輔料到制衣全供應鏈的“硬核”掌控能力,申洲有序復產,目前產能已完全恢復,寧波工廠日產服裝達80萬件。公司董事長馬建榮說,訂單交付沒有問題,接單并沒有縮減。


      在中國制造龐大的“陣營”中,一些企業憑借供應鏈的掌控力迅速達產,化解風險。也有一些行業、企業面臨著不小的壓力。


      2019年12月,我國制造業新訂單指數為51.2%;2020年1月為51.4%;2月,這一數字明顯回落。一邊是前期訂單的交付,一邊是新增訂單的把握,企業要復工,更要滿產、達產。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一些龍頭制造企業,受國外部分門店關閉影響,訂單出現延期風險;國內中小企業,特別是外向型中小制造企業則更多面臨來自供應鏈的壓力。


      湖北是全球重要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供應基地,湖北一度停工讓不少整車企業感到壓力。據不完全統計,多家汽車企業部分車型生產線受到影響。


      “我們組織梳理了國內7000余家全球產業鏈核心配套中小企業,聯合相關地方、部門重點服務,全力推進,也在積極尋找可替代供應商。”工信部有關負責人說。


      復產復工有序有力推進,隨著產業鏈各個環節逐步打通,困難正逐步解決。


      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全國除湖北外的規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超95%,中小企業開工率約60%。截至3月12日,除湖北外,全國六成的制造業重點外資企業復產率達70%以上。


      “3月以來,外資企業在華生產經營逐步正常,訂單完成情況在好轉,企業信心在恢復。”國家發改委外資司副司長吳紅亮說。


      是否會帶來產業轉移?


      有外媒報道,疫情對我國全產業鏈產生影響。疫情發生后,也有聲音開始擔心,企業會加速將工廠遷移到海外。


      “疫情的影響主要是生產的臨時受挫或延遲,中國制造的生產能力沒有受到破壞。不能因短時個別訂單轉移而簡單下結論。”工信部賽迪研究院政策法規研究所所長欒群說。


      不可否認,近年來,一些國際品牌、本土制造企業等選擇在東南亞建廠,這是企業從自身考量的多元化布局,不能簡單理解為轉移。


      專家認為,制造業是一個體系,多個環節縱橫交錯。這種體系的復雜性決定了在一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供應鏈需要很長時間,而一旦建立起來就具有黏性。中國制造長期積累而成的基礎不會因短時波動受到影響。


      全球每賣4件泳衣就有1件產自遼寧興城,河南稍崗鎮生產了全世界超過一半的鋼卷尺,“皮革之鄉”海寧、“國際襪都”大唐……在中國經濟版圖中,有不少看似“不起眼”的制造業小城,它們作為供應鏈體系中的一個個節點,共同撐起了中國制造。


      中國是全球生產體系的重要部分,也是很多全球供應鏈的中心。把一家工廠轉走也許不難,但把生態體系轉走卻絕非易事。


      多位大型制造企業負責人均表示,在供應鏈的配套以及生產的協同和效率上,東南亞和國內仍有較大差距。雖然疫情會帶來影響,但其他國家和地區并不會因此而具備承接制造生態的能力。


      此外,中國也是眾多商品的最大消費國,市場的需求在,就會孕育更多生機。


      疫情帶來哪些啟示?


      一場疫情如同一次大考。經受了壓力與挑戰,中國制造也在反思。


      供應鏈的安全至關重要。隨著國際分工不斷深化,全球供應鏈體系不斷擴展,供應鏈能否處于優勢地位是衡量一國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疫情發生以來,國內眾多服裝、電子、汽車企業能夠迅速轉產口罩,靠的是穩定而靈活的供應鏈。未來更好應對風險挑戰,抓住機遇,也需要強大的供應鏈。


      “我們牽頭組建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工作組,就是為了保障供應鏈的穩定復產。”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說。


      記者從工信部獲悉,工信部正從提升供應鏈安全、產業安全的角度,制定相應的政策,著力保障重要原材料、零部件和主要設備供給,推動協同發展,維護全球供應鏈安全和穩定。


      數字化轉型迫在眉睫。“疫情會‘逼迫’一些企業提升風險意識,更加注重練內功。”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說,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與流程,加大企業運營的信息化與數字化,堅定走智能制造路線是不二選擇。


      近期,中央和相關部門、地方有關恢復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政策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一詞頻繁出現。工信部發布關于推動5G加快發展的通知,提速5G網絡建設,培育新型生態。


      一系列旨在發力于科技前端、筑牢數字基礎的舉措,目的就是通過數字化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制造與消費、金融等各環節緊密相關。確保制造業的穩定發展,經濟社會各環節也要協同。


      加大“新基建”的同時,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3個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特別提出構建“智能+”消費生態體系,促進產業和消費雙升級。


      “筑牢基礎、暢通循環、加強融合,中國制造方能注入更多力量。”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所長辛勇飛說。(張辛欣)


      轉自:新華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經濟學人》:疫后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將更凸顯

      《經濟學人》:疫后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將更凸顯

      英國《經濟學人》周刊日前發表文章說,中國產業鏈強大,基礎設施完善,市場巨大,這將讓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在疫情過后更加凸顯。
      2020-06-28
    • 改革開放鑄輝煌 “世界工廠”融入全球產業體系

      改革開放鑄輝煌 “世界工廠”融入全球產業體系

      改革開放的中國創造了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跡,譜寫了中國制造業的壯麗篇章,跑出了加速度,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累累碩果:1978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只有200美元,中國經濟總量僅占全球的1.8%;如今,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
      2021-07-02
    • “三新”發展壯大 “世界工廠”動能正勁

      “三新”發展壯大 “世界工廠”動能正勁

      傳統企業因先進技術應用和創新而不斷向上攀升、新材料產業持續在制造業產業鏈中釋放“源動力”……一批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企業如雨后春筍在南粵大地發展壯大,為“世界工廠”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2023-03-25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