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匯聚復蘇的力量——寫在2020年首季中國經濟收官之際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03-31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中國經濟社會再迎挑戰。一些經濟指標出現回落,一些行業受到沖擊。面對疫情影響,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運籌帷幄,科學決策,精準施策,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個多月來,全國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效,經濟社會秩序加快恢復。


      寒隨嚴冬去,春上柳梢來。3月末,春日暖陽如約而至,中國經濟復蘇的力量正在匯聚。

    這是3月18日拍攝的上海洋山港集裝箱碼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復蘇:疫情對經濟影響是短期的、總體可控


      一組衛星遙感數據顯示出這樣的圖景:


      中國正在亮起來——近期中國夜間燈光數據正在回升。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隨著人們有序返崗復工,燈光亮度不斷提升。


      交通正在忙起來——3月中旬相比2月下旬,渤海灣至長江口,以及北部灣區域,船舶航跡明顯延伸。


      耕地正在綠起來——中國六大冬小麥主產區,冬小麥長勢持平或好于去年的占比接近九成,總體好于常年。


      璀璨的燈光、忙碌的交通、增綠的大地,正是中國經濟在這個春天逐步恢復生機活力的信號。

    3月24日,在位于武漢的東風乘用車公司工廠總裝車間,工人在流水線上生產作業。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誰也不曾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開年便遭遇新冠肺炎疫情這只“黑天鵝”,一季度中國經濟首當其沖受到影響。


      數據顯示,前兩個月,投資、消費、出口、工業等主要指標都出現兩位數下降,失業率也出現階段性上升。


      “可以說這次疫情沖擊的廣度和深度是超預期的,但從主要指標變化的性質及走勢看,疫情沖擊是短期的、總體可控的,而且部分影響反映了抗擊疫情需要付出的代價,無需放大其負面影響。”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說。


      盛來運分析,1月至2月農業、工業、投資、貿易等主要指標占全年比重較小。通常下半年經濟總量占全年55%,上半年占45%,其中一季度僅占20%左右。只要二季度后經濟加快恢復,就有機會彌補1月至2月的經濟損失。

    工人在深圳光明區普聯技術有限公司出口產品生產車間作業(3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兩個多月來,經過全國上下艱苦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效,經濟社會秩序正在加快恢復。


      “2月10日復工,3月3日復工率達到100%,已經完全達到‘疫’前水平。”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民告訴記者,徐工指導供應商安全復工,科學調整生產計劃,力保長線產品、關鍵產品、市場急需產品供應,搶抓海外訂單,復工以來各項指標“日日看新、日日看高、日日看好”。


      徐工是復工復產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全國除湖北外的規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超95%,中小企業復工率超70%。全國重點外貿企業已基本復工,產能恢復率超過70%的重點外貿企業占比已達7成。大型連鎖超市、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復工率超過99%,餐飲、住宿、家政等企業的復工率分別達到80%、60%和40%。


      “上海的街道上行人慢慢多起來,越來越多的餐館和咖啡館開業。”德國《明星》周刊網站的報道觀察認為,最壞的情況似乎已經過去,中國正逐步恢復正常生活。

    3月28日,合肥市2020年春季首場線下招聘會在安徽省人才市場舉行,求職者在安徽人才市場向招聘單位咨詢。新華社發 黃博涵 攝


      韌性: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變


      3月28日上午10點,中歐班列(武漢)X8015/6次運載50只集裝箱從中鐵聯集武漢中心站始發。班列將從阿拉山口出境,預計15天后抵達德國杜伊斯堡。


      這是自疫情防控以來,從武漢開出的首趟中歐班列,標志著中歐班列(武漢)恢復常態化運營。


      中國經濟也如一趟開往春天的列車。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寒意,冰雪總會消融,春天終將到來。


      “新冠肺炎疫情雖然給經濟運行帶來明顯影響,但我國經濟有巨大的韌性和潛力,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面對疫情沖擊,黨中央科學判斷,道出中國經濟化危為機、長期向好的韌性。

    3月25日,工人在位于青島市城陽區的中車四方股份公司生產線上忙碌。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韌性源自中國獨特的制度優勢——


      回首過往,從九八洪災、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到亞洲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危機,中國經濟總能在攻堅克難中化危為機。


      依托聯保聯供協作機制,累計向湖北調運生活必需品超7萬噸;重要物資國家統一調度,口罩從“一只難求”到“日產過億”;社會各界齊動員,截至3月21日,全國各級財政安排的疫情防控投入達1218億元……此次戰“疫”,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力量再次讓人驚嘆。


      “這次疫情毫無疑問證明了中國制度的優勢。”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評價說,中國依靠自身制度成功抵御了風險,控制住疫情。中國經濟活動逐步復蘇,中國社會正一點點恢復常態。

    3月9日,河北省南和縣郝橋鎮后西村農民操作農業機械在麥田噴灑農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


      韌性源自大國經濟的堅實基礎——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中國經濟與2003年時相比更具韌性。”《南華早報》網站文章做出這樣的判斷。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今天的中國,經濟體量已近100萬億元,應對沖擊的能力更強,發展的韌性也更強。


      即便遭受疫情沖擊,我國無論是醫療防護和日用物資,還是水電燃氣等綜合保障,以及鋼鐵、化工、交通等重要基礎產業,都維持正常運轉。前兩個月,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11.5萬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萬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3萬億元。這都顯示出大國經濟強大的供給能力、適應能力。

    在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的永輝物流配送中心常溫庫,自動化分揀系統分發永輝超市各門店所需的貨品(3月16日攝)。新華社發 黃偉 攝


      韌性源自空間廣闊的國內市場——


      零售巨頭開市客(Costco)將在上海開設中國大陸第2家門店;豐田將與一汽合作,在天津投資興建電動車工廠;星巴克將在江蘇昆山投資1.29億美元建造綠色環保的咖啡烘焙工廠……面對疫情沖擊,一批有戰略眼光的跨國公司沒有止步,反而加快了布局中國市場的步伐。


      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超40萬億元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強大的國內市場,是中國經濟的活力之源。

    在甘肅張掖市甘州區一家機器人制造企業,工作人員在改裝醫用機器人(3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不免有人擔心,疫情影響下,餐飲、旅游、汽車等消費被抑制,消費領域能否承受沖擊?


      而事實是,雖然疫情對傳統消費造成較大沖擊,但線上消費等爆發式增長。前兩個月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生鮮電商、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線上辦公等新模式新服務快速擴張。國家統計局專家初步估算,被疫情抑制的消費需求約1.5萬億元,有望在疫情結束后逐步釋放,出現消費回補甚至報復性反彈。


      越是困難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


      “疫情沒有傷及‘筋骨’,經濟社會運行秩序加快恢復。”盛來運說,我國防控措施取得積極成效,已經走出最困難、最艱巨的階段,企業復工復產積極有序推進,經濟運行加快回歸常態,疫情沖擊不會改變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

    3月19日,務工人員陳安心(前)準備上車。當日,551名湖北荊州務工人員搭乘專列抵達廣州,返崗就業。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攻堅: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2020年全球經濟前景將是負增長,衰退程度至少與國際金融危機期間一樣嚴重,甚至更嚴重。”針對全球疫情發展的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如此判斷。


      當前,國內外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正在發生新的重大變化,境外疫情呈加速擴散蔓延態勢,世界經濟貿易增長受到嚴重沖擊。對國內一些企業而言,剛剛通過國內疫情“上半場”的考驗,國際疫情“下半場”的難題已來臨。


      “3月初,隨著復工復產持續推進,公司生產貿易額大幅恢復。然而,由于全球疫情加劇,客戶跳單、取消訂單的比例達70%至80%。”廈門金信博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平說,3月中旬以來,公司還沒有接到一個外貿訂單,“讓人擔心”。


      外部環境越復雜,越要堅定不移干好自己的事,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落細既定政策,在攻堅克難中邁向高質量發展。

    3月11日,河南省寶豐縣李莊鄉馬樓村村民在進行噴藥作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多措并舉,讓“飯碗”端穩端好——


      1239億元!這是2月份我國企業養老、失業、工傷3項社保費單位繳費的“減負賬單”,預計2月至6月減免額度將超過5000億元。


      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實施企業緩繳住房公積金政策,支持大學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創業就業,擴大中小微企業穩崗返還政策受益面……一項項政策發力穩就業、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穩固市場主體基本盤。

    在哈藥集團世一堂中藥飲片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車間,工作人員在生產藥品(3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紓困解難,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


      用好用足出口退稅、出口信用保險政策,擴大出口信貸投放,開拓多元化市場,加快壓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持續擴大外資市場準入……多舉措為企業“補血”“減負”“拓空間”。


      “我國提高了超千項產品出口退稅率,公司總出口量的98%都可因此受惠。”重慶國際復合材料有限公司財務人員李康志告訴記者,這一利好今年可增加退稅額1140萬元,幫助企業增強產品競爭力,爭取更多海外訂單。

    在重慶小天鵝火鍋標準化生鮮火鍋外賣的門店內,后廚的工作人員在清點生鮮火鍋外賣訂單的火鍋配料(3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深挖潛力,積極有效擴大內需——


      江蘇南京向居民發放3.18億元消費券,浙江杭州發放16.8億元消費券……近期,多地發放的消費券成為百姓“買買買”的推手,促進市場需求進一步釋放。


      北京至雄安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公路項目加快推進, 全國重大鐵路項目、重大能源項目、重大外資項目基本復工……截至3月20日,各地1.1萬個重點項目復工率為89.1%。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的超萬億元專項債投向各地,為擴大投資提供有力支撐。

    3月28日,開往德國杜伊斯堡的中歐(武漢)班列從中鐵聯集武漢中心站駛出。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加強調控,加大宏觀政策對沖力度——


      “要抓緊研究提出積極應對的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部署,意味著下一步宏觀調控政策將更加有力有效。


      關鍵時期,需要關鍵舉措;共同命運,需要共同應對。

    這是3月18日拍攝的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施工現場。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中國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堅定不移擴大改革開放,放寬市場準入,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積極擴大進口,擴大對外投資,為世界經濟穩定作出貢獻。”


      習近平主席在近日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介紹中國經驗,闡述中國主張,提出中國倡議,并呼吁二十國集團成員采取共同舉措提振世界經濟復蘇士氣。


      寒冬已過,春暖花開正當時。歷經這場疫情大考,各行各業復蘇的力量正化作中國經濟迎難而上的鏗鏘腳步,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勇往直前,并繼續為世界發展貢獻中國力量。(記者 韓潔、陳煒偉、申鋮、付敏)


      轉自:新華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品牌建設讓中國經濟展現“活力”和“韌性”

      全球最大傳播服務集團WPP和旗下的市場調研機構凱度華通明略20日發布BrandZ2017年最具價值中國品牌100強榜單,為觀察中國企業品牌建設提供了一幅生動圖景。業內人士指出,依托品牌建設,中國經濟正在展現“活力”和“...
      2017-03-23
    • “對中國經濟無需太多擔心”

      “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來源于結構性改革和經濟轉型,這是支撐中國經濟穩定增長最重要的因素。”摩根士丹利亞太區聯席首席執行官孫瑋在近日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說道。
      2017-04-10
    • 多項指標向好 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或達6.8%

      根據安排,國家統計局將在4月17日發布一季度經濟數據。與去年同期不同的是,對中國經濟增長信心更強了。分析人士預計,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繼續延續去年四季度向好趨勢,同比增長達6 8%,年內余下三季度增速將會逐步放緩至6 5%
      2017-04-10
    • 中國一季度經濟延續回暖態勢幾成定局

      從近期政策動向以及發布的各項經濟數據來看,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一季度經濟延續回暖態勢幾成定局,二季度至少不會出現明顯的回調跡象。
      2017-04-10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