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外匯管理局近日發布我國2019年全年外債數據。2019年末,我國全口徑外債余額20573億美元,較2018年末增長745億美元,增幅3.8%。數據顯示,我國外債總規模有所增長,但增速持續放緩。
國家外匯管理局相關部門負責人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外債規模合理,結構持續優化,外債余額的增長符合我國經濟發展以及持續擴大開放的進程。與此同時,外債主要指標均在國際公認的安全線內,我國外債風險總體可控。近期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再次對外債管理政策有一些調整,這在便利國內主體到境外舉債的同時,不會引發外債規模大幅度上升。
外債增長符合經濟發展及擴大開放進程
外匯局數據顯示,2019年一至四季度,我國外債環比變化分別為0.3%、1.3%、1.7%、0.4%,增速放緩。其中,中長期外債余額增長1584億美元,增幅23%;短期外債余額下降838億美元,降幅7%。
在外債增速逐步放緩的同時,我國外債的結構也在持續優化。據外匯局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與2018年末相比,我國本幣外債和中長期外債規模持續穩定上升,本幣外債占比從33%增長至35%,中長期外債占比從35%增長至41%。而得益于境內銀行間債券市場開放,境外投資者購買境內債券增加,債務證券規模迅速增長,占比從2014年末的8%大幅提升至26%。
“整體來看,外債余額的增長符合我國經濟發展以及持續擴大開放的進程。”該負責人表示。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我國對外資產較2014年末上升20%,同期外債增幅16%,略低于對外資產增幅。如此看來,外債和對外資產的增長是穩步協調的。
該負責人進一步解釋稱,一方面,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國內的微觀主體更加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導致了對外舉債的增加;另一方面,中國這些年加快了資本市場的開放,特別是債券市場對外開放,2016年允許境外機構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2017年推出了北上的債券通業務,這些年人民幣的債券納入國際債券指數,也得到了國外投資者的認可。
多指標穩健 外債風險總體可控
如何評價當前我國外債風險?多項重要指標顯示,我國外債風險總體可控。
根據世界銀行2020年1月公布最新數據,2019年三季度,我國外債余額居世界第13位。美國、英國、日本外債分別是我國的10、4、2倍,相較于同等經濟規模國家,我國外債絕對規模并不大。與此同時,2019年末,我國外債負債率(外債余額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14%、債務率(外債余額與貿易出口收入之比)為78%、償債率(外債還本付息額與貿易出口收入之比)為6.7%、短期外債與外匯儲備的比例為39%,均在國際公認的安全線內(20%、100%、20%、100%),遠低于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整體水平。
我國外債的結構穩定性也在持續增強。上述負責人表示,受中長期外債、本幣外債和債務證券增長推動,外債結構持續向穩。尤其是作為“風險共擔型”資本流入的債務證券,起到了外債結構穩定器的作用。2019年末,債務證券余額5293億美元,其中八成以上為中長期外債,近七成是人民幣債券,期限及幣種錯配風險較低。從投資構成來看,以外國投資者投資中長期人民幣國債為主,且主要投資者為境外央行,其目的是長期配置資產,不以短期盈利為目標,投資具有內在的穩定性。
近期政策調整不會引發外債規模大幅上升
從2017年開始,中國開始對跨境融資實行宏觀審慎管理,而外債管理政策的調整變化也更加便利了國內的主體到境外融資。近期,為便利國內主體到境外融資,人民銀行、外匯局聯合發文,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由1上調至1.25.政策調整后,企業跨境融資風險加權余額上限由原來凈資產的2倍提高到2.5倍,這意味著企業向境外融資的空間較之前擴大了25%。
另外,為進一步便利國內中小微高新技術企業在一定額度內自主借用外債,降低其融資成本,國家外匯管理局還將外債便利化試點范圍擴大至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及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廣東及深圳(粵港澳大灣區)等省、市。同時,進一步提高北京市中關村科學城海淀園區的外債便利化水平。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宣昌能最近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以上舉措將有助于境內機構特別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多渠道籌集資金,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助力企業復工復產。他表示,宏觀審慎調節參數調整后,預計對企業支持力度可能達到幾百億美元的規模。
不過,宣昌能也同時強調,這次政策調整不會引發外債規模的大幅上升,“當前我國外債規模和結構合理,外債總體的風險可控,企業向境外銀行、關聯公司等借款的規模不大,占外債總規模的比例并不高,提高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在便利境內機構跨境融資的同時,不會引發外債規模的大幅度上升。”他說。(記者 張莫 向家瑩)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