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主要宏觀經濟指標都出現了明顯下滑,引發我國經濟長期運行層面增速下行的焦慮。4月23日,工信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黃利斌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截至4月21日,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和復崗率分別達到99.1%和95.1%。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成效顯現,復工復產按下"快進鍵",經濟社會發展按下 "重啟鍵",我國經濟運行必將回歸常態。目前,全國各地"人出得了門、進得了廠,貨上得了路、進得了市場",經濟運行正在有序恢復。
各項經濟指標正逐步好轉
宏觀經濟數據反映的是微觀主體的冷暖和市場環境的變化,一季度我國經濟負增長不具有歷史可比性。因為,一季度我國經濟下行并非經濟發展基本面的正常反映,而是突發嚴重事件帶來的結果。如果只從單一的角度去看待經濟,忽視了我國經濟基本面和正在逐步上揚的指標,無異于盲人摸象。
一季度,在疫情沖擊下,我國經濟社會大局保持穩定,但疫情對工業生產形成較大沖擊,生產性需求階段性偏弱。總體來看,我國工業復工復產從適時啟動到積極破解難點、堵點,再到全面推進,工業經濟正在呈現積極向好的變化。
早在3月中旬,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除湖北等個別省份外,其他省 (區、市)復工率就已經超過90%,其中浙江、江蘇、上海、山東、廣西、重慶等已接近100%。從電網企業監測的用電情況看,有色金屬行業用電量已達到2019年正常水平,醫藥、化工、電子行業用電量已恢復到正常水平的九成以上,鋼鐵、機械、紡織行業用電量恢復到正常水平的八成以上,鐵路裝車數已恢復到正常水平,民航、港口、水運均正常運營。
3月份以來,我國各項經濟指標正逐步好轉,內需正在不斷恢復。3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雙雙重回榮枯線以上。4月1~15日,全國發電量同比增長1.2%,實現了正增長。
一季度經濟仍有不少亮點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毛盛勇認為,要全面客觀看待一季度經濟增速,不能把今年的經濟增長情況和常規年份簡單比較,要以平常心看待一季度經濟增長。
"我國產業生產能力強大、配套能力強,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獨特作用,生產能力并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一季度,國家用于衛生防疫、醫院及基層醫療衛生組織等方面的支出達1372億元。全國高技術制造業投資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投資增長3.2%,高技術服務業投資中電子商務服務投資增長39.6%,專業技術服務投資增長36.7%,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投資增長17.4%。"毛盛勇表示。
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8.4%,但工業產出規模接近2019年同期水平。其中,基礎原材料和新產品生產保持增長,天然氣、無紡布、化學藥品原藥、原油、十種有色金屬、乙烯和粗鋼產量分別增長9.1%、6.1%、4.5%、2.4%、2.1%、1.3%和1.2%,自動售貨機、售票機,電子元件,集成電路,城市軌道車輛,太陽能電池產量分別增長35.3%、16.2%、16.0%、13.1%和3.4%。
疫情對一些傳統行業帶來不利影響,但新興產業催生出來的新動能照樣值得期待。一些新經濟新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加快涌現和發展,為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助力企業復工復產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季度,我國第三產業中信息傳輸、軟件、信息技術服務業和金融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3.2%和6.0%。特別是3月份以來,工業生產明顯恢復,一些地區、行業、產品增速由負轉正,工業經濟正在呈現積極向好的變化。一季度,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同比增長8.9%,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9.9%,工業機器人和發電機組產量分別增長12.9%和20.0%。
長期向好基本面未變
"一般而言,一國發生重大突發事件必然會對短期經濟發展產生一定負面影響,但不會對中長期經濟產生實質性影響。待沖擊平息后,經濟社會活動將一切回歸正常。"中央黨校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王小廣指出。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因為疫情短期的沖擊就發生變化,所以要用平常的心來看待。綜合疫情沖擊、外部環境變化、自身產業體系優勢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來看,更要全面看、辯證看、長遠看,才能深刻體會到在抗擊疫情的嚴峻斗爭中,我國綜合國力經受住了 "壓力測試"。
"一季度經濟應該是全年的谷底,二、三、四季度會逐漸往上。經濟見底了,但從外部環境和出口來說,還沒有見底。"千合資本董事長王亞偉認為。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每個從業者都不能做"活在陰影里的抱怨者、猶疑里的觀望著、小我里的消極者",而是要艱難時刻身懷勇毅之心,困難面前盡顯責任擔當,躬身入局,化危為機,捕捉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新產品的火花,助推我國經濟的滾滾車輪跑出 "加速度"。(記者 孟凡君)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