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5月份金融統計數據。其中,我國廣義貨幣(M2)余額210.02萬億元,增速連續3個月維持在兩位數的較高水平;此外,人民幣貸款規模、社會融資等數據也持續擴大,達近期高位。
市場普遍認為,我國經濟數據逐月向好,是國內經濟運行秩序重回正軌的積極信號。對于后市,專家預估,國內貨幣政策仍將接續穩健寬松格局,在宏觀保持靈活適度的同時,更加注重直達經濟恢復薄弱環節的精準與效率,切實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所需領域。
經濟活力穩步恢復多項金融數據表現向好
根據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48萬億元,同比多增2984億元。從貸款結構來看,居民貸款增加7043億元;其中,短期、中長期貸款分別增加2381億元和4662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8459億元;其中,短期中、長期貸款分別增加1211億元和5305億元。此外,票據融資增加1586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減少660億元。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陳風表示,居民短貸和中長期貸款繼續表現出韌性和穩定的特征,也從側面反映了隨著復商復市的全面推進,全國范圍內居民消費活動和貸款行為的逐漸改善并趨于穩健。且疫情期間被抑制的房地產、汽車等大宗消費需求開始釋放,進一步促進了消費貸款的增加。
而作為對5月信貸同比多增量的主要支撐,企業中長期貸款較去年同期多增2781億元;表明金融對實體經濟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正在增強,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得到有力支持。此外,實體融資需求逐漸回暖,除信貸政策持續發力外,也源于國內新基建、新型城鎮化建設、老舊小區改造等重大工程建設等項目的托底,憑借擴大有效投資加速各行業對經濟恢復的信心。
陳風進一步指出,與企業中長期貸款的表現強勁不同,企業短貸和票據融資較前期降幅明顯,呈逐步收窄的趨勢。他認為,短貸力度邊際放緩、票據降幅擴大,一方面是受到近期嚴查資金空轉等違規行為、修正信貸增長質量影響;另一方面是央行加強存款套利的監管,改善寬信用存在的結構性堵點,尤其是“直達實體經濟”工具成效顯現。
值得關注的是,除信貸規模繼續擴張以外,5月新增社融也再超預期。數據顯示,5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3.19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1.48萬億元。其中,政府債券凈融資1.14萬億元,同比多增7505億元,是推升社融增幅的主要因素。
陳風認為,從社融存量、新增規模和結構組成來看,經濟總體的投融資需求正在得到改善且表現強勁,是政策逆周期調節明顯發力的結果,預示我國經濟重返正軌。根據《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綜合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引導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明顯高于去年”的政策導向來看,政府債券項目或仍是后續社融維持高位增速的重要組成部分。
積極財政延續發力引導資金流向實體
在貨幣供應方面,數據顯示,5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210.02萬億元,同比增長11.1%,增速與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2.6個百分點。
廣義貨幣供應量(M2)是指包括一切可能成為現實購買力的貨幣形式,通常反映經濟中的現實購買能力,若M2增長比較快,那么就意味著投資和市場比較活躍。今年3月以來,我國M2連續3月維持高位增速,疫情期間各種積極財政政策落地的推動效應逐步顯現。同時,M2同比與上月持平,也進一步顯示出宏觀政策對于金融環境的精準把控,以避免過度寬松貨幣政策,導致總需求變化和未來通脹壓力的過快上揚。
展望下階段,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在日前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國5月份宏觀經濟運行秩序正重回正軌。下一步,將大力挖掘釋放內需潛力,順勢而為促進消費新業態加快發展、完善提升,充分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和抗疫特別國債的撬動牽引作用,加快推進短板領域的建設。此外,抓好援企穩企政策落實,重點落實好減稅降費各項政策,降低政府性融資擔保費率,擴大擔保的覆蓋面,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引導銀行向實體經濟讓利。
海輝基金分析專員李焱認為,從近期公布的一系列數據指標來看,國內絕大多數行業企業經濟活動基本恢復正常。通過利用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多種渠道增加政府投資,在惠及民生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和拓展成果,進而有效挖掘內需潛力,激發市場活力。
此外,據國家統計局6月1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5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4%,環比下降0.8%,繼8個月之后重返“2”時代。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3.7%,環比下降0.4%。
面對CPI漲幅收窄、PPI下行的壓力,也為偏寬松經濟政策打開了施政空間。李焱指出,目前的首要目標仍然以“六保”“六穩”為著力點,幫扶廣泛的中小微企業和困難人群渡過難關,這會是今后一段時間內貨幣政策的主要發力方向。因此,貨幣寬松環境或在下半年得到延續,憑借綜合運用降準(定向)、降息、MLF等貨幣創新工具,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更加注重對資金流向的監控力度,確保不發生空轉套利和脫實向虛,切實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所需領域,以保證國內經濟發展所需的強大韌性和潛力。
轉自:中國產經新聞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