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外貿產業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超1.8億人,因此“穩外貿”對就業大局至關重要。
6月2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穩外貿工作座談會。會議要求,在積極擴大內需的同時,研究出臺穩外貿穩外資的新措施,尤其要加大支持力度保住中小微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并助力大型骨干外貿企業破解難題,更好支撐就業穩定。
在7月2日的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中,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商務部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正在會同相關部門,抓緊研究制定穩外貿穩外資的新舉措。
研究出臺穩外貿新措施,尤其要保住這兩類企業
在國內復工復產全面推進以及防疫物資出口拉動之下,近幾個月外貿有所回穩。但疫情對世界經濟和貿易的沖擊不容小覷,尤其是在多個國家疫情反彈的情況下,外部市場依然存在變數。
我國外貿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超1.8億人。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對穩定經濟運行和就業大局至關重要。
6月28日的穩外貿工作座談會提出,在積極擴大內需的同時,研究出臺穩外貿穩外資的新措施,尤其要加大支持力度保住中小微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
著重強調保住“中小微”和“勞動密集型”這兩類外貿企業,體現了今年“就業優先”的政策導向。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對中國網財經表示,由于全球疫情原因,很多外貿企業的訂單受到影響,其中首當其沖的就是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微企業,而中小微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
此外,“勞動密集型”外貿企業顧名思義,對用工的大量需求使其在吸納就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王軍表示,我國外貿產業整體來講還屬于中端或者中低端,很多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所以和就業聯系緊密。
“今年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標,不是實現一個經濟增長的高度,而是優先穩就業、保民生。”王軍稱,“所以現在穩外貿又具有了穩就業這樣一個含義。”
幫助外貿企業轉內銷,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流行,一些國家在重啟經濟活動之后,出現了比較明顯的疫情反彈,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
“(一些國家疫情反彈)說明外需的疲弱可能比我們預估的持續更長時間。”王軍表示,“對于外貿企業來說,如果仍然只單方面瞄準國外市場,一味地‘熬著’、‘扛著’,可能會面臨更長時期的困難。”
王軍建議,在這種情況下外貿企業有必要“眼睛向內”,轉而在國內市場尋找支撐。
近幾個月以來,我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明顯,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全面推進,各類經濟指標出現邊際改善,經濟呈現復蘇態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6月24日發布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為-4.9%,預計中國2020年經濟增速為1%,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正增長的。
“一邊開拓內需市場,一邊靜待外需恢復,對于很多外貿企業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王軍表示。
對于習慣了訂單經濟的外貿企業來說,轉而開拓國內市場,面臨著一系列難題,例如建立渠道、品牌推廣、售后體系等等。
為此,國務院辦公廳6月22日發布《關于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從三個方面提出了10條政策措施:一是支持出口產品進入國內市場,包括加快轉內銷市場準入,促進“同線同標同質”發展,加強知識產權保障;二是多渠道支持轉內銷,包括搭建轉內銷平臺,發揮有效投資帶動作用,精準對接消費需求;三是加大支持力度,包括提升轉內銷便利化水平,做好融資服務和支持,加大保險支持力度,加強資金支持。
在商務部6月30日召開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網上專題發布會中,商務部消費促進司副司長李黨會表示,更多的優質出口產品轉內銷會進一步豐富國內市場供給,增加消費者選擇,精準對接需求,帶動消費升級。同時,國際市場長期形成的通用國際規則也有助于改善和提升國內的營商環境,有助于暢通流通“大動脈”,激發市場活力和有效需求,有助于我國超大市場規模優勢和內需潛力的充分釋放,最終推進形成國內大循環,推動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轉自:中國網財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