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分析研究當前經濟運行情況。李克強強調,要增強宏觀政策實施的時效性,著力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
同時他在此次會議上指出,近來經濟呈現恢復性增長勢頭,表現出逐步回穩態勢,充分展現出中國經濟強大韌性和巨大回旋余地,要堅定發展信心。但國際環境不確定性仍在增加,形勢仍然嚴峻,國內經濟面臨的困難挑戰特別是就業壓力仍十分突出,要做好繼續打硬仗的準備。
事實上,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憑借著有效應對,為復工復產及經濟社會復蘇打下了堅實基礎。與此同時,一系列“六穩”“六保”及深化改革政策和擴大開放相關政策措施,也在為中國經濟重拾穩中有進的積極態勢提供強大支撐。無論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中國經濟“下半場”都值得期待。
頻現積極信號
我國經濟正在復蘇中,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宏觀數據顯示,生產和需求不斷改善,消費需求延續回暖趨勢。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823.4億元,由4月份同比下降4.3%轉為增長6.0%;6月份,制造業PMI為50.9%,供需兩端持續回暖,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4%,連續4個月回升。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表示,中國疫情阻擊戰快速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為中國經濟的復工復產奠定了很好的基礎。而在行政性復工復產階段,舉國體制的優勢又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使得復工復產以超預期的速度推進。此外,在行政性復工復產向市場常態化復工復產的轉變過程中,“兩會”出臺的一攬子規模性政策又提供了經濟復蘇的動力和機制。總之,在超大規模疫情的沖擊之下,上半年經濟的反彈為下半年經濟的全面復蘇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中研普華研究院研究員葉奮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好轉,國內經濟在二季度已實現快速恢復,除了部分聚集性娛樂產業受疫情防控的影響尚處于封禁的狀態外,國內的消費內需正在逐步恢復,預計下半年我國經濟的增長仍將由內需主導。
不過記者發現,目前我國制造業和消費水平的復蘇仍緩慢,就業壓力猶存。那么2020年下半年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又有哪些?
葉奮表示,在當前全球疫情防控不是很樂觀以及疊加國際政治環境的不利影響下,我國出口依舊承壓。但整體而言,這一輪國內經濟恢復得益于我國疫情防控各項舉措有效及到位,為我國經濟從休克到實現恢復贏得了相比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更充沛的養分,下半年我國經濟的發展形勢保持良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指出,一方面,中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豐富的人才資源以及強大的要素保障條件;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則是影響經濟社會運轉的最主要因素。面對疫情,中國采取了及時果斷的防控措施,科學防控疫情、有序復工復產,同時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領域各環節強化了“六穩”“六保”措施,從而為上半年經濟恢復奠定了基礎。
“更大力度推進改革開放”
此次會議明確,要“更大力度推進改革開放”。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發展韌性;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更大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此外,還要用改革的辦法更大釋放消費潛力,通過線上線下融合拓展農產品銷售和出口產品內銷等新空間。
今年以來,一系列有效政策對中國經濟帶來了顯著的積極影響。比如,在幫扶外貿企業方面,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通過十條具體措施幫助外貿企業更好打通國內市場;國務院扶貧辦等四部門出臺舉措,進一步擴大扶貧小額信貸支持對象,延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還款困難的扶貧小額信貸還款期限;在財政支持方面,今年中央財政通過新增赤字和特別國債兩個“1萬億元”,支持地方落實幫扶受疫情沖擊最大的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困難民眾的措施。
葉奮告訴記者,隨著我國多領域的投資負面清單逐步縮小,擴大開放已成為當下新一輪改革的重點,政府作為招商引資的主管部門,應持續優化其公共服務的程序,強化政府服務基礎設施的建設,為企業營商提供更好的問題反饋渠道及解決路徑。此外,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也有助于提高地方的招商引資吸引力,因地施策,結合當地的優勢產業及資源打造產業聚集區等,可起到提高生產及市場資源配套效率的作用,對于改善當地營商環境也具有正面作用。
對于下一步我國政策該如何助力,葉奮表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心依然是在穩就業方面。落實好中小微企業的扶持發展政策,中央層面降低稅負正在進行,各地金融機構正在增大企業層面的融資支持力度;中央安排了特別國債資金轉移到地方,地方政府需合理高效的使用資金,以達到增強地方政府推進“六保”工作能力的目的。
相關政策正在加速助力我國下半場經濟發展,多個部門、多個地方也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政策。同時,服務行業的復工復產也在加快推進。從中央到地方,各種促經濟回升政策不斷加碼,相信我國下半年經濟發展形勢保持良好。(記者 馬睿琪)
轉自:中國產經新聞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