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蹄疾步穩 中國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10-15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十三五”期間,我國改革開放蹄疾步穩,多個領域實現躍升。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從2015年的3.95萬億美元增加至2019年的4.58萬億美元,連續3年保持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2016-2019年吸收外資合計達5496億美元,2017年成為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2016-2019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合計達6344億美元,穩居世界前列。


      “十三五”期間,我國市場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連續4年壓縮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頒布實施外商投資法、數次擴容自貿試驗區、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等一系列舉措,為我國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奠定了穩固的基礎,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大踏步向前。


      對外經貿合作實現躍升


      翻閱“十三五”期間的對外經貿統計數據,可以發現多領域累積小步實現階段性躍升。


      貿易大國地位更加鞏固。2016-2019年,我國外貿進出口年均增長6.5%,貿易發展質量穩步提升,一般貿易進出口占外貿總值比重由54%提升至59%,民營企業進出口占外貿總值比重由37%提升至42.7%,機電產品出口占出口總值比重由57.6%提升至58.3%。


      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海關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跨境電商管理平臺進出口1900億元,較2015年增長4.3倍。從義烏首創到全國31個市場復制推廣,2019年市場采購貿易出口5629.4億元,較2015年增長2.2倍。


      利用外資大國地位提升。在全球跨境投資持續低迷背景下,我國利用外資不但實現總額的逆勢增長,質量也進一步提高。2016-2019年,高技術產業利用外資年均增長23.9%,2019年占比達27.7%,比2015年提高15.5個百分點。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外資企業研發投入占比約為1/5。外資對國民經濟拉動作用明顯,創造了2/5的對外貿易、1/6的稅收收入,帶動了近1/10的城鎮就業。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形勢下,我國的外貿進出口、吸收外資都頂住了壓力。剛剛出爐的外貿成績單顯示,今年第三季度,我國進出口8.88萬億元,同比增長7.5%,其中出口5萬億元,增長10.2%,進口3.88萬億元,增長4.3%。三季度進出口總值、出口總值、進口總值均創下季度歷史新高。


      “今年以來,在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加大的背景下,從4月起,我國實際利用外資已經連續5個月實現正增長,進出口也自6月起實現了連續雙增長。中國不僅穩住了外資外貿,也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了強勁動力。”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說。


      規則制度支撐逐步完善


      成績的背后是我國持續深化改革開放的決心和行動,是我國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的不懈努力。


      “十三五”期間,我國市場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連續4年修訂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清單條目壓縮幅度逾64.5%。目前,全國版清單還有33條,自貿試驗區版的清單則更短,只有30條。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教授崔凡指出,負面清單是推進高水平開放的重要抓手,推進了我國制度型開放建設。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數據顯示,中國2013年以來對外資限制程度迅速下降,下降幅度是各主要經濟體中最大的之一。“可以說,負面清單的不斷壓縮是推動中國投資自由化水平不斷提高的重要方式。”


      此外,外商投資領域的立法也在逐步完善。2019年外商投資法出臺,確立了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為新形勢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有效利用外資建立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隨后各部門抓緊外商投資法相關配套措施的“立改廢”工作,出臺外商投資法實施條例,并清理與其不符的法規文件408部。


      此外,我國持續降低關稅,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削減進口環節制度性成本,加快跨境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以近年來快速發展的跨境電商領域為例,從打造全國統一的監管信息化平臺,到提出并推動通過《世界海關組織跨境電子商務標準框架》,再到推出跨境電商出口退貨監管政策、試點跨境電商企業對企業出口監管,“十三五”期間,我國跨境電商監管走在世界前列。


      規則制度的建設,也贏得了國際認可。世界銀行公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顯示,中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從第46位躍升到第31位,連續兩年位居全球營商環境改善最大的10個經濟體之列。


      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龐超然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十三五”以來,我國制度型開放體制不斷建設和完善,國內國際制度不斷融合和接軌,國際化、法制化營商環境逐步得到改善,制度性交易成本逐步降低,促進了國際國內各類經濟主體開展業務,也為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全方位開放謀新篇


      在規則制度等軟件保證加強的同時,開放平臺建設也跑出了加速度。


      從國內來看,我國開放的大門從東部沿海延伸到內陸和延邊地區。“十三五”期間,作為我國開放試驗田的自貿試驗區數次擴容,形成“1+3+7+1+6+3”的新雁陣格局,對標全球最高開放水平的海南自由貿易港開始施工,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增加到105個,市場采購貿易試點增加到31個,支持深圳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等舉措推動我國全方位開放新格局逐步完善。


      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等開放平臺建設的持續推進,以及深圳在高起點上對外開放的全新探索,將帶來更廣泛的帶動和示范效應,帶動我國全方位開放格局的完善。


      從外部合作來看,共建“一帶一路”不斷走深走實。我國已經同138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提升。已與包括18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內的42個國家(地區)實現“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互認,數量居世界第一位。


      與此同時,我國還在加快建設更為廣泛的面向全球的自貿區網絡,累計與25個國家和地區簽署17個自貿協定,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整體結束談判,推進中日韓自貿區、中歐投資協定談判。


      張建平指出,在當前疫情持續蔓延,區域內產業鏈供應鏈仍然面臨風險的背景下,這些協定的簽署對于促進區域內的經濟復蘇、維護全球經濟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更廣泛的雙邊多邊合作的建立和加強,與國內改革開放探索相得益彰,推動我國更高水平開放開新局謀新篇。(記者 王文博)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將加速形成

      地方版擴大開放新政迎來密集發布期。近日,湖北、江蘇、福建等地出臺擴大開放積極利用外資的新政,包括支持外資企業進入醫療養老等服務業、申請服務業發展基金,支持外資企業參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
      2017-04-24
    • 中國開放型經濟呈現六個“新”

      中國開放型經濟呈現六個“新”

      2016年5月,商務部會同發展改革委全面啟動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工作。一年來,12個試點城市和區域充分結合各自特點,創新改革舉措,積極落實試點方案,取得了積極成效。
      2017-05-26
    • 一線城市發力服務業擴大開放 金融等領域成培育重點

      一線城市發力服務業擴大開放 金融等領域成培育重點

      記者日前獲悉,作為全國首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北京市已完成試點任務的80%,未來還將采取相關措施加快培育金融、文化創意、科技等現代服務業,增強服務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2017-07-07
    • 12領域外資開放路線圖將出 或先在自貿區探索

      12領域外資開放路線圖將出 或先在自貿區探索

      記者獲悉,繼上月國務院發布吸收外資文件后,目前已有50多個部門和20多個省市出臺了落實計劃,與此同時,商務部等有關部門正在緊鑼密鼓協調推進,包括減少新能源車制造領域外資限制等政策即將發布落地。
      2017-09-22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