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發布。全會高度評價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并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以及“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根據公報,預計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一百萬億元;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糧食年產量連續五年穩定在13000億斤以上。
重點一:增長潛力充分發揮
公報共5次提及經濟“增長”。其中,對一年來的經濟增長評價為“好于預期”;在“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中,要求“增長潛力充分發揮”,以及“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目前市場和學界對“十四五”期間經濟增速的預測集中在5%-6%區間。
國泰君安證券預計,基準情形下“十四五”時期我國GDP的潛在增速年均為5.27%,年增速在5.0%~5.5%。資本要素貢獻下降,勞動力質量紅利上升,并推升TFP(全要素生產率)。數據超越資本、土地,與巨大的存量勞動力資本結合成為最活躍的新要素。
《財政藍皮書: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20)》認為,“十四五”期間我國GDP增速總體將處于5%~6%區間,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
重點二:堅持科技創新
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日前表示,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從2015年的716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335.6億元,年均增幅達到16.9%,大大高于全社會研發投入的增幅。2019年的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歷史上首次達到6%。
支持科技創新方面,證監會黨委日前召開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學習會提出,把支持科技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科創板關鍵制度創新、強化創業板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能力、發揮新三板服務中小企業的平臺作用,引導私募股權和創投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
重點三: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
全會提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推進能源革命,加快數字化發展。
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師王漢鋒認為,“十四五”期間基建設施特別是“新基建”中,交通、信息網絡的建設仍是重點,特別是5G通訊基站、高鐵網絡、航空機場、區域內聯通等相關方面。
重點四:堅持擴大內需
全會提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
粵開證券研究院策略分析師李興認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期間一項重要任務。資本市場改革持續推進,金融體系強化支持實體經濟。市場端包括全面推行注冊制、優化退市制度等;投資端包括全面對外開放、引入長期資金等;機構端包括支持金融行業做大做強、分類評價制度優化等。銀行機構將繼續加強支持實體經濟,完善公司治理。
重點五: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
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要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表示,“十四五”期間,財政改革的兩大重點,一是重構中央與地方財政體制,二是大力優化財政收支結構,增進財政可持續性。
重點六:優先發展農業農村
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劉煥鑫日前透露,農業農村部正在組織編制“十四五”農業農村發展規劃,積極謀劃實施一批基礎性、長遠性、戰略性的農業重大工程項目,重點圍繞高標準農田、現代種業、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數字農業農村、動植物疫病防控、重大科學基礎設施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強化現代農業設施裝備支撐。
重點七: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
全會提出,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要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認為,一是長三角將強化城市群“領頭羊”作用,建立起統一規范的制度體系,形成要素自由流動的市場、若干世界級制造業集群,產業鏈條相對完整。二是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產業技術創新高地,充分發揮國際化優勢發展金融等高端服務業,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支持。三是京津冀將進一步完成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任務,同時加大對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力度。四是成渝雙城經濟圈將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中心,周邊城市有望得到更多政策紅利。諸建芳強調,未來五年仍會有更多城市群規劃加速落地,例如山東半島、海峽西岸等。
重點八:推動綠色發展
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海通證券分析師陳興認為,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增速雖然有所放緩,但是結構調整成為新的重要任務。這意味著在十四五期間,將更加注重經濟質量的提升,其中綠色經濟的推進將扮演重要角色。綠色經濟的加快發展不僅有助于提升環境質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將愈發突出。
重點九: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
全會提出,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要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貿易創新發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
央行行長易綱此前表示,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應有之義。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僅要便利商品和要素的流動,還要推動規則制度型開放,增強制度的競爭力,從而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這不僅有利于中國經濟,也有利于全球經濟。
證監會主席易會滿也曾指出,穩步推動資本市場制度型開放。擴大資本市場高水平雙向開放是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的內在要求。證監會將研究逐步統一、簡化外資參與中國資本市場的渠道和方式,深化境內外市場互聯互通,拓展交易所債券市場境外機構投資者直接入市渠道,拓寬商品和股指期貨期權品種開放范圍和路徑。加強跨境審計和國際監管執法合作,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治理。
重點十:改善人民生活品質
全會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王漢鋒表示,當下老齡化問題日益顯現,完善養老與社保制度較為迫切。這不但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社會穩定發展,也有利于釋放居民消費意愿、支持資本市場發展。“十四五”規劃中可能也會有針對相關問題的舉措。
轉自:中國證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