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局會議定調明年經濟工作 整體推進改革對沖不確定性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12-14





      臨近年底,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將召開。


      在此關鍵時點,12月1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為明年經濟工作定下基調、為“十四五”開局劃出重點,令人關注。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2021年將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會議首提“需求側改革”、“反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等,傳遞了重大信號;同時,強調整體推進改革開放,抓好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范。


      供需兩端發力


      會議首次提出了需求側改革,“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專家認為,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涉及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會議強調形成“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是從經濟運行系統性角度來謀劃發展,重點是從供需兩個角度解決制約供需平衡的堵點、斷點和難點,這也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今年以來,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態勢良好,但需求端的恢復慢于供給端,“三駕馬車”的恢復也并不均衡。疫情抑制了消費傾向和消費預期,相對于投資和進出口的恢復速度,消費恢復明顯滯后。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學家張連起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內需不足導致供需兩端出現溫差。當前,我國消費需求恢復緩慢、投資需求內生動力不足,需求勢能減弱可能進一步向生產端傳導,制約經濟反彈高度,成為經濟領域面臨的重要挑戰。


      張連起表示,供需不匹配背景下的供給恢復難以長期持續,企業前期訂單耗盡后停產減產的可能性較大,需謹防供給需求“雙萎縮”風險。


      那么,如何同時注重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改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從供給方面來看,要把改革的關鍵一招用好,在深層次改革上取得重大進展,加快完善支持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從需求方面來看,牢牢抓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進一步釋放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的強大潛能,緊密協調好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做好宏觀經濟政策逆周期調節,把國內市場的活力充分動員出來。


      恒大研究院分析師任澤平表示,需求側改革對當前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的邊際效益最大,增強消費和投資新基建是最重要抓手。從需求側改革內涵來看,一是著力點轉向擴大有效需求,提高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疫后中國經濟恢復生產端快于需求端,核心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2016年以來供給側改革已取得顯著成果,需求端改革可以帶來經濟結構優化和提質增效的效益最大化。二是從供給端發力,供給創造需求,創新激發潛在需求。需求側改革更需要依托于增量市場的拓展,而非存量市場的代替。


      首提“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明確未來一段時間的監管態度和工作重點。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表示,歷史上的壟斷,多屬于國有壟斷,處在石油、電信等國計民生相關領域,各方面風險是國家可控的。現在,形成了新的壟斷,處于大數據、互聯網等領域,這些壟斷是否會損害老百姓、中小企業利益,是政策層面需要考量的。像部分互聯網平臺,借由資本力量,涉及領域越來越廣,形成新的“大而不能倒”的公司,資本無序擴張可能帶來風險。


      張連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互聯網壟斷很容易帶來財富的“馬太效應”:強者恒強、富者更富。例如最近互聯網巨頭企業、資本相繼投入大量資源,采用熟悉的套路入局生鮮社區團購:先補貼、后壟斷。互聯網又一個風口呼之欲出,卻引來了眾多爭議。


      反壟斷旨在抑制市場負外部性,鼓勵公平競爭,保護消費者權益,防范系統性風險。近期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相關的政策密集出臺,主要官員密集發聲。


      11月10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關于《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對外公開征集意見,“二選一”“大數據殺熟”等問題面臨嚴監管。


      12月8日,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要關注新型‘大而不能倒’風險,一些大型科技公司涉足各類金融和科技領域,跨界混業經營。必須關注這些機構風險的復雜性和外溢性,及時精準拆彈,消除新的系統性風險隱患”。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表示,行業集中度提升,這是經濟成熟的標志之一。但資本市場上“贏者通吃”的局面,可能阻斷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生存。互聯網企業發展過程中,因為監管沒跟上行業發展,帶來監管套利行為,可能帶來資本無序擴張。當前,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仍然是不能突破的底線,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是應當的。


      改革開放對沖發展的不確定性


      當前,我國正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會議要求,要整體推進改革開放,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認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看似是發展問題,實則是改革開放問題。無論是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補齊經濟發展短板弱項,還是充分利用我國優勢條件挖掘內需潛力,都要靠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


      張連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整體推進改革開放”核心意思應是抓住全方位、深層次、高水平改革開放這個關鍵要素,對沖不穩定不確定性。國內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穩步恢復,但仍存在較大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長期向好,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


      此次會議特別提到了“要抓好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范”。金融風險近來屢屢被提及,近期多位監管層人士密集發聲穩杠桿、防風險,表明疫情過后的貨幣政策將顯著加大防風險考量。


      郭樹清在《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中指出了現階段的一系列風險隱患,如房地產“灰犀牛”、高風險影子銀行死灰復燃、銀行業不良資產反彈、一些中小金融機構資本缺口加速暴露等。


      央行行長易綱在《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中則提到當前“金融監管和風險處置中的道德風險問題依然突出,市場紀律、破產威懾和懲戒機制尚未真正建立,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以社會穩定為由倒逼中央政府、中央銀行承擔高昂救助成本的問題仍未根本扭轉”。


      此外,永煤事件后,監管層立即表示將對債券市場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明確提及“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完善債券違約風險防范和處置機制”。


      張連起告訴第一財經,潛在金融風險的確不容忽視。2020年前三季度,廣義貨幣增速高出GDP名義增速9.5個百分點,總體杠桿率和分部門杠桿率出現反彈,金融機構壞賬風險需高度重視。中小銀行風險加速積聚,城商行、農商行的信貸資產質量承壓更大,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在較大型商業銀行更集中。疫情下企業主營業務下滑、收入回款變差,財務費用上升,導致現金凈流入縮減,償債資金來源減少,企業債違約風險將有所上升。


      轉自:第一財經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 分析研究2018年經濟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 分析研究2018年經濟工作

      會議指出,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
      2017-12-09
    •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是2018年經濟工作重中之重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是2018年經濟工作重中之重

      中共中央政治局8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18年經濟工作。本次政治局會議再次明確其為2018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進一步凸顯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我國當前政策體系和經濟工作中的主線地位。
      2017-12-11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明2018年大方向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明2018年大方向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更好為實體經濟服務,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2017-12-22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劃重點:明年經濟有六大看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劃重點:明年經濟有六大看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8日至20日在北京舉行,此次會議延續了中央政治局會議錨定的“新風向”,對2018年全年的經濟工作劃出重點,其中有六大看點最為突出。
      2017-12-22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