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和儲能行業的高景氣度帶動鋰電池行業迎來發展黃金期,產業鏈投資熱情高漲,并吸引大批其他行業企業跨界。如今,隨著投資熱潮逐漸消退,市場供應過剩隱憂開始浮現。截至目前,鋰電產業鏈已有不少企業宣布暫緩、終止部分投資擴產計劃。同時,多家跨界企業放棄切入鋰電產業鏈,回歸自身主業。業內人士認為,企業投資正在“退燒”,鋰電行業已進入淘汰洗牌階段。
多家企業跨界遇阻
需求不振、競爭加劇的當下,鋰電產業鏈各環節投擴產正進入“冷卻期”。在業內人士看來,鋰電行業正逐步進入末位淘汰階段。在此背景下,不少中小企業及跨界企業面臨嚴峻挑戰。
過去一年中,鋰電行業已有不少跨界企業終止項目。例如,今年2月,美利云發布終止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公告,宣告籌劃一年多的資產置換及定增事項失敗。回顧此次資產重組方案,美利云擬以重大資產置換及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方式,購買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天津聚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和力神電池(蘇州)有限公司100%股權。美利云表示,綜合近期市場環境變化等因素影響,交易各方認為現階段繼續推進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不確定性較大。
去年6月,明冠新材退出所持博創宏遠股權,剝離鋰電池正極材料相關業務。去年11月,日播時尚發布公告稱,公司決定終止收購上海錦源晟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100%股權。
一位電池行業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到,隨著鋰電市場降溫,后續計劃跨界進軍鋰電領域的企業需謹慎考慮。“一些小企業、新進入企業難免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面臨較大被淘汰風險。不過,企業跨界投資肯定進行過嚴密的可行性調研,通常會把資金分散到不同行業、不同產品來降低風險。”
行業洗牌潮已至
清暉智庫首席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鋰電市場形勢發生巨大變化是眾多跨界者遇阻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去年以來,各路資本蜂擁而至,直接后果就是電池行業產能結構性過剩,競爭進一步加劇。”
在受訪人士看來,“優勝劣汰、產能升級”或是今年電池產業主旋律。“后續一些小廠家會被逐步淘汰出局,真正優秀的企業才能存活下來。”
另外,跨界企業還存在對鋰電市場變化趨勢認識不深、經驗不足等問題。“跨界企業對鋰電技術路線、工藝技術和成本控制等運營手段沒有傳統企業熟悉,也缺乏外圍產業布局,各項資源相對短缺,發展速度客觀上受限。”車夫咨詢合伙人曹廣平分析稱,“鋰電企業目前已分為第一梯隊和第二梯隊,之間差距巨大。第一梯隊的企業已分攤完大量研發成本等,在銷量大、主流客戶多的情況下,有一定的定價權,且能站到盈虧平衡點之上,其他企業已很難追趕。”
“對于沒有研發經驗、通過并購企業切入電池領域的跨界者來說,其在電池領域發展并不占優。事實上,跨界并非易事,在此過程中存在相當大的風險,將來可能會面臨業務整合、團隊磨合、不能突破行業壁壘等多項挑戰。若公司不能順利整合資源,也可能會進一步拖累業績,甚至最終會被淘汰出局。”宋清輝認為,未來跨界者進入鋰電領域需要注意兩方面問題:第一,跨界者的主營業務是否與鋰電行業具有一定的關聯性;第二,若與鋰電行業關聯性不強,建議以布局上游原材料為主,尋求新的業績增長點。
投資或繼續降溫
據高工產業研究院不完全統計,2023年,中國鋰電池及四大主材(不含銅箔、結構件等輔材)共有137個新增規劃項目(只統計公告/簽約項目),較2022年減少近一半。按公布投資金額的122個項目進行統計,2023年,中國鋰電產業擬投資總額約7500億元,較2022年下降超46%,尤其是負極材料項目,新簽約項目投資額僅為此前一年的18%。
總體來看,當前產能過剩正進一步加速鋰電行業洗牌進程,企業投資也逐步趨于理性。受訪人士預計,前兩年鋰電產業出現的投資過熱、產能失調問題,將在今年逐漸改變。
曹廣平認為,2024年鋰電行業投資熱度將比2023年銳減。“因為國內市場供大于求,且國際市場上客觀上也遇到了一些貿易壁壘等,負面以及需要博弈的因素在增加。”
宋清輝表示,隨著動力電池行業進一步洗牌,2024年鋰電行業投資熱度或繼續降溫。與此同時,各路資本跨界鋰電也將更加趨于理性。
東北證券研報指出,2023年,鋰電行業供給過剩、去庫存是全年存在的情況,產能過剩的背景下,鋰電池及材料面臨降價壓力,疊加碳酸鋰價格趨勢性下行帶來的相關環節庫存損失,鋰電產業鏈整體利潤承壓。2024年,國內產能擴張放緩,第一季度由于淡季影響預計仍有壓力,盈利見底后全年供需格局有望逐步優化,預計2025年供需有望逐步平衡,長尾產能或將逐步出清,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記者 姚美嬌)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