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地應用推廣不暢 國產手術機器人商業化難題待解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5-31





    創新產品密集獲批 落地應用推廣不暢


    國產手術機器人商業化難題待解


      MedRobot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共有28款手術機器人在我國相繼獲批。與此同時,眾多醫院發布完成首例手術機器人手術信息、多個產品進入商業化……手術機器人賽道引人關注。


      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姜峰表示,近年來,在政府大力支持和一批優秀企業及社會資本的共同努力下,國產手術機器人在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及產品實現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商業化程度并不盡如人意。"要想加快相關產品早日落地應用,企業自身努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政府、行業協會、保險等多方力量要協同推動。"姜峰認為。


      賽道呈現蓬勃之勢


      手術機器人主要用于手術影像導引和微創手術,多數由外科醫生控制,通過清晰的成像系統和靈活的機械臂,協助醫生實施復雜的外科手術,完成術中定位、切斷、穿刺等操作,目前主要應用于腔鏡微創、骨科、神經外科、血管介入等領域。


      北京積水潭醫院是我國最早探索骨科手術機器人的醫院之一。在該院副院長、創傷骨科專家吳新寶看來,手術機器人的出現,最主要的原因是其能夠滿足尚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


      以骨盆損傷手術為例,傳統的骨盆骨折修復需要醫生打開患者盆腔,徒手操作復位骨折,最后再使用鋼板固定。手術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賴主刀醫生的經驗,需花費三四個小時,且術后患者創傷大、恢復時間長。但如果使用手術機器人,則可以按照術前規劃的復位路徑,自動開展骨盆復位。"加上給患者打入內固定螺釘等,整臺手術只需一個多小時,且患者在術中創口小,術后恢復快。"吳新寶說。


      據悉,吳新寶作為首席臨床專家,與北京羅森博特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羅森博特)共同研發了骨盆骨折復位手術導航定位系統。該產品于2023年12月通過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


      北京天壇醫院功能神經外科楊岸超教授也非常看好手術機器人賽道。他在2016年就參與了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的臨床試驗,是國產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研發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在他看來,通過手術機器人開展手術,可顯著提升神經外科手術的精準度和安全性,減少手術并發癥,有利于患者術后快速康復。同時,針對疑難復雜、高風險的腦疾病,手術機器人還能降低操作門檻,提高手術治療的可及性。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手術機器人賽道壁壘較高,但在我國資本市場"啖得頭道湯"的并不是國內醫療器械巨頭。2020年7月,北京天智航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智航)成為第一家在科創板上市的手術機器人企業,引發了社會資本投資醫療器械企業的熱潮。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緊隨其后,于2021年11月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


      天智航總裁馬敏認為,作為多學科交叉、高技術含量的創新醫療設備代表,手術機器人無疑是醫療器械領域的"貴子"。上市融資可以增加研發投入,推進手術機器人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據悉,聯影醫療、威高集團已落子手術機器人賽道,另有術銳、精鋒醫療、蘇州鑄正、普愛醫療、柏惠維康等眾多企業在角力細分市場。


      裝機入院面臨挑戰


      據MedRobot統計,2016年至2023年12月25日,已有56個手術機器人產品在我國獲批上市。其中,2023年獲批產品數量為28個,國產產品為20個。獲批的手術機器人急需實現商業化。但在業內專家看來,手術機器人商業化裝機面臨入院周期長、市場教育和推廣較難、個人支付費用高等難題。


      "對技術含量高的醫療器械來說,一般最開始的市場目標是三甲醫院,之后再逐步下沉到級別較低醫院。但大型醫療器械入院比較難,直接的表現就是周期過長--從醫院申報預算、預算獲批到完成招標,涉及的人員、科室、部門較多,環節復雜。如果錯過醫院申報預算的窗口期,就得等下一年。" 羅森博特CEO王豫介紹。


      除了入院周期長,產品市場教育和推廣也面臨挑戰。"手術機器人技術的推廣和普及,離不開用戶的支持。作為新的手術工具,醫院是否了解產品 醫生需要多長時間適應新設備的使用流程,形成標準化、規范化方案 如何讓更多醫生參與,讓手術機器人在提升診療服務質量方面發揮更大價值 這些都是我們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因此,公司現在將很大精力放在學術推廣和醫生培訓工作上。"華科精準(北京)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科精準)事務部經理邵靈敏說。


      據介紹,截至目前,華科精準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全國裝機148臺,累計培訓神經外科醫生上千名。


      "即便產品臨床價值顯著、醫院愿意采購、醫生愿意使用,要想實現商業化,還需要有人愿意為之付費。"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


      據了解,在患者手術的結算單中,手術機器人的開機費作為新增項目單獨收取,少則1萬元左右,多則4萬多元,明顯高于傳統手術費用。如果這部分費用完全由患者承擔,即便知曉手術機器人的臨床優勢,患者也可能不會選擇使用。在采訪過程中,有企業表示,希望能夠將手術機器人的開機費用納入醫保基金支付范圍。


      截至目前,天智航的原研產品"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已在30個省(區、市)的約200家醫院實現常規臨床應用。由于前期研發投入大、市場推廣成本較高,以及絕大部分省(區、市)還未將產品開機費納入醫保基金支付范圍從而影響手術量等,該企業目前仍面臨盈利難的困境。


      加快應用需要多方聯動


      業內人士認為,要想推動國產手術機器人大規模落地應用,一方面,企業要繼續從產品端發力;另一方面,還要加強政府、行業協會、保險公司、技術部門等多種力量聯動。


      馬敏介紹,天智航與一些地方的醫療機構聯合建設"骨科手術機器人臨床應用中心""機器人應用培訓中心",致力開展學術交流推廣、體系化技能培訓等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各地醫生快速掌握手術機器人的操作和使用方法,也有助于帶動更多臨床醫生共同參與產品的優化設計,讓"天璣"越來越符合真實的臨床需求。


      邵靈敏期待政府、醫院、行業協會聯動,加快推動手術機器人的普及應用。一方面,她希望相關部門組織部分三甲醫院掛牌成立國家手術機器人應用示范中心和培訓基地,并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她認為只有通過專業化、規范化的操作使用培訓,才能幫助醫生更好地掌握手術機器人特點,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安全、精準的治療方案,推動手術機器人普及應用。因此,她建議,相關部門或行業協會聯動企業、醫療機構等,出臺手術機器人使用培訓標準文件和操作規范文件,加速新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


      針對企業呼吁將手術機器人開機費用納入醫保的建議,記者查閱發現,截至2023年底,僅有上海、北京、廣東三省(市)出臺了相關政策,其他省(區、市)尚無相關政策。


      "作為企業,我們非常希望有更多省份從醫保政策方面助力手術機器人加快落地應用;在醫保基金長期承壓的情況下,也可以引入商業保險。"王豫認為,若普惠險、商業健康險將手術機器人費用納入保障范圍,可打消患者對開機費較高的顧慮,進一步擴大手術機器人應用的市場容量。


      一些三甲醫院也在為推動手術機器人的臨床應用研究、普及推廣機器人微創手術技術而努力。據了解,北京積水潭醫院在創傷骨科組建了智慧骨科研究型病房,有針對性地對收治患者進行入院宣教,推動機器人手術成為常態,讓更多患者享受創新產品帶來的福利。


      遠程診療也將助力手術機器人進一步普及推廣。楊岸超介紹,他曾在北京專家的指導下,在張家口第一醫院完成了一例遠程5G手術機器人治療帕金森病的手術。他認為,通過對專業基本功扎實的醫生進行手術機器人操作培訓,使其具備操作手術機器人的能力,手術時由經驗更豐富的專家利用5G技術遠程進行入顱點、靶點的選擇,基層醫生則可利用手術機器人完成相關類型的手術。這樣的診療方式有助于進一步加快手術機器人的普及。(記者 蔣紅瑜)


      轉自:中國醫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