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代表速度和質量的兩條曲線,一條向上,一條向下。在8月15日召開的新能源汽車高層論壇上,君迪中國區總裁蘇駿分享了2024年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一是產品迭代加速,今年上半年,新能源領域共推出車型385個,平均1天2個。二是不斷縮短的研發周期,給新能源汽車質量管理帶來挑戰,汽車行業的質量問題數同比增加。
2023年以來,我國汽車行業"內卷"持續加劇,一眾車企不斷通過對已有車型的"直接降價"或者"推出新款",來維持銷量和市場占有率。直觀來看,"內卷"未必是壞事,它能為消費者"卷"出利益的最大化。但"內卷"也是有限度的,如同曾經的"最低價中標"制度,過度"內卷"可能會導致產品質量下降、造假售假以及無序競爭,最終影響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定調產業發展時強調,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這為"內卷"嚴重的汽車行業敲響了警鐘。與此同時,"內卷式"惡性競爭的弊端也已初步顯現。統計數據顯示,1-6月,我國汽車制造業規上企業利潤率下跌至不足5%。
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曾公開表態,如果市場成熟、競爭公平,行業當然會進步;但簡單粗暴的價格戰只能帶來偷工減料、造假售假,讓行業陷入無序競爭。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也曾指出,沒有底線的"卷"下去不是辦法,企業沒有效益,就不可能生存。
汽車行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涉及的產業鏈條長、技術性強、質量要求高。汽車的制造和研發,也絕不是簡單的"四個輪子﹢兩部沙發",它有著自己的客觀規律。從歷史經驗看,一輛新車從研發到上市需要很長時間,每一個部件都要經過大量的工程設計和試驗論證。
但是在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市場競爭越發激烈的背景下,汽車產品研發節奏不斷提速,以往燃油車時代七八年換代、三年大改款的產品周期被大幅壓縮。部分企業以互聯網思維來造車,產品幾個月一改款、兩三年一換代,車輛質量在沒有得到充分驗證的情況下就急于上市。長此以往,必然導致行業的"亞健康"狀態,影響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
近年來的召回數據似乎也印證了這一趨勢。據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共實施新能源汽車召回72次,涉及車輛160.3萬輛,占全年召回總數量的23.8%,召回數量同比增長32.3%,創歷史新高。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召回數量達到175.7萬輛,已超過去年全年總和,且在所有召回汽車中占比超過43%。
相對于傳統內燃機汽車經過一百多年的反復驗證和持續進步,新能源汽車在技術、質量、安全等方面還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時間投入,無論是續航里程、自燃風險、高壓漏電還是基礎設施配套,等等,都存在諸多可改善的空間。
"內卷式"惡性競爭可能會讓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偏離"正軌"。以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領域為例,當前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期,需要高強度要素投入,以破解核心關鍵技術。但無休止的價格戰會影響行業整體利潤,進而制約企業再生產與研發投入的積極性,導致市場出現低端產品結構性供給過剩,而創新性產品相對缺乏的結構性問題。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需要"破卷而出"。這一方面要求從監管層面加強法律法規的完善與執行,建立公平透明的競爭規則;另一方面要求從企業自身層面重新審視發展戰略,注重技術創新和質量安全的投入,從行業"內卷"轉變為產業"自強",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下半場"奠定可持續發展的質量基礎。(何可)
轉自:中國質量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