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28日,碳酸鋰期貨主力合約LC2507已經連續三天盤中跌破6萬元/噸關口,最低下探至5.95萬元/噸,報收6.04萬元/噸。5月29日,碳酸鋰期貨主力合約收盤報58860/噸,這是自碳酸鋰期貨上市以來收盤價首次跌破6萬元/噸大關。現貨方面,上海鋼聯數據顯示,6月3日,電池級碳酸鋰平均報價已經跌至6.08萬元/噸,市場呈現持續下行趨勢。
碳酸鋰價格一路下探引發市場關注,業內人士認為,市場急需大規模產能出清、下游需求大幅增長等積極因素,來打破當前價格持續下行的僵局。
給企業經營帶來挑戰
自2023年起,全球鋰資源產能集中釋放,推動鋰鹽供應量顯著增長。需求端方面,盡管儲能市場與新能源汽車市場維持著增長態勢,但近兩年來未能按預期速度消化過剩的鋰鹽產能。隨著上游產能的不斷釋放,碳酸鋰供給過剩問題日益凸顯,進而引發鋰價大幅下探。進入2025年,碳酸鋰供需失衡的局面仍在延續,使得其價格持續走低,已徘徊在6萬元/噸左右。
企業經營受鋰價影響顯著。以贛鋒鋰業和天齊鋰業為例,盡管今年一季度,兩家企業業績呈現回暖趨勢,但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受鋰價影響嚴重。贛鋒鋰業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從去年同期的1.18億元變為-15.71億元,同比大幅下滑1422.07%。贛鋒鋰業稱,受鋰價下跌和國內銷售占比上升影響,本期銷售商品及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同比減少。
價格持續下滑不僅給企業經營帶來嚴峻挑戰,也削弱了部分企業的投資熱情。4月17日,芳源股份公告,由于市場環境和公司經營發展戰略變化,公司決定終止投資不超過30億元的"電池級碳酸鋰生產及廢舊磷酸鐵鋰電池綜合利用項目"。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來,一方面,碳酸鋰產量依舊維持在相對高位。另一方面,下游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長速度仍未達預期,對碳酸鋰的需求拉動作用有限。同時,電池及整車企業庫存積壓,使得其采購碳酸鋰的意愿低迷,導致碳酸鋰市場供大于求的狀況愈發明顯,價格也因此受到持續下行壓力。
產能出清緩慢
2024年以來,鋰價下滑已導致不少開采成本較高的澳大利亞礦山陸續宣布減產停產。針對近期碳酸鋰價格下滑走勢,光大期貨研究所分析認為,市場聚焦點在于高成本的鋰礦開采及鋰鹽生產項目是否有停減產行為。同時,供應出清進程的加快,也進一步促使市場供需關系朝著再平衡的方向發展,有望大幅縮短鋰價處于底部周期的時長,推動行業更快地步入新一輪的良性發展階段。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鋰業分會指出,2025年4月,碳酸鋰產量稍有下降,企業部分產線停產檢修,氫氧化鋰產量基本持平。不過,不少分析人士表示,當前產能出清速度尚不及預期,盡管近期有部分企業采取減產措施,但減量不明顯,而碳酸鋰進口量也在增長。海關數據顯示,4月碳酸鋰進口28336噸,環比上漲56.3%,同比上漲33.6%。
海外供應方面,海外礦端價格也在走低,疊加今年以來非洲鋰礦產能釋放,其價格的大幅下跌使得碳酸鋰生產成本支撐減弱。
中信證券指出,2025年以來海外鋰礦未出現大范圍減停產行為,但第二季度以來,中國市場鋰精礦價格進入新一輪下跌過程,截至5月底價格已跌至650美元/噸以下。預計海外鋰礦企業在二季度的經營壓力將顯著增加,虧損情況加重,或帶來新一輪的供給收縮。但由于目前澳大利亞鋰礦企業財務狀況明顯好于上一輪,且試圖采取降本實現對非洲鋰礦和中國云母項目的成本優勢,以維持市場份額,因此后續減停產行為有待觀察。該機構預計,2025年下半年鋰價運行區間預測為6萬--7萬元/噸。
持續推動降本增效
天齊鋰業指出:"我們觀察到近期鋰精礦價格持續回落,但礦端供應尚未出現明顯減量,產業鏈仍處于盈利壓力向上游傳導階段,鋰鹽端成本支撐線逐步下移。近期碳酸鋰價格一度在每噸6.5萬元附近出現反彈跡象,但隨后再度回落,預計仍需在此區間進行底部震蕩和磨合。行業反轉可能仍需等待關鍵催化因素的出現,例如具備規模的礦山或鋰鹽廠減產、下游需求進一步增長等。"
為對沖鋰價波動風險、有效應對鋰價持續下滑壓力,鋰鹽企業正通過多種方式降本增效以度過周期低谷。
鹽湖股份不久前表示,一方面,通過精細化管理體系升級,持續優化生產工藝,全方位提升產品品質,強化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深度挖掘降本增效潛力,從供應鏈優化、能耗管控等環節入手,實現成本有效壓降。
贛鋒鋰業表示,公司目前已經有多個自有資源項目開發并投產,包括阿根廷Cauchari--Olaroz項目、馬里Goulamina項目、阿根廷Mariana項目等,均屬于在長周期來看有成本優勢的鋰資源項目。公司也將持續發揮鋰電上下游一體化協同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鋰價下行對公司業務產生的影響。
除降本增效外,不少企業正積極布局縱向發展。天齊鋰業表示,正積極布局以金屬鋰、硫化鋰等為代表的新材料,支持固態電池、半固態電池等先進電池體系的發展。未來,在鞏固碳酸鋰、氫氧化鋰等核心產品優勢的基礎上,公司將持續推出更多契合市場需求、具備商業化潛力的新材料產品。(記者 楊梓)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