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補貼-內卷-失衡”外賣補貼狂歡后 隱憂誰買單?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7-31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再次約談餓了么、美團、京東三大網絡外賣平臺,要求其嚴格落實主體責任,進一步規范促銷行為。此舉傳遞出國家規范市場秩序、引導餐飲服務行業健康發展的明確信號。


      實際上,這是繼今年5月份五部門聯合約談外賣平臺后的又一次重拳出擊。距離上次約談不到兩個月,“外賣大戰”反而愈演愈烈。7月初以來,多家外賣平臺開啟所謂的“我國互聯網史上規模最大的補貼戰”,在掀起新一輪外賣消費熱潮的同時,也引發業內對市場健康發展的思考與擔憂。


      奶茶“根本喝不完” 外賣小哥每天多跑20單


      全國范圍內,美團、淘寶閃購(餓了么)、京東等幾大外賣平臺掀起的補貼大戰,在短期內點燃了消費熱情。外賣平臺、商家、騎手、消費者都因此迎來了突如其來的流量沖擊。


      7月份以來,多家外賣平臺成績破記錄。7月12日,美團即時零售訂單達1.5億單;據7月14日消息,餓了么日訂單量再次突破8000萬創新高。7月12日,記者在北京市海淀區五道口滬上阿姨奶茶店看到,為應對如潮水般涌來的外賣訂單,該店8名職工全員投入,忙碌不停。


      “0元購”對消費者的吸引力顯而易見。7月10日,美團推出的“免單”活動迅速沖上微博熱搜榜首位,引發廣泛關注。用戶點開外賣軟件,映入眼簾的是滿屏的優惠券,網友們紛紛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如何搶到“0元購”消費券。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碩士生小青(化名)在美團搶到一杯茉莉花茶的0元券后,便深入了解多平臺的優惠措施,甚至加入了專門研究外賣優惠的社群。她笑言這幾天寢室里堆滿了奶茶,“根本喝不完”。


      在這波外賣補貼大戰中,短期內最直接的受益者是騎手,他們的收入有了顯著提升。在海淀區五道口地鐵站附近送餐的京東小哥張強(化名)表示:“每天跑單量從40-50單增長到了60-70單,這個月能多賺兩千塊錢。”


      一杯奶茶虧5元?工作人員難堪重負


      平臺補貼短期內顯著提升了市場活力,但也顯而易見地打破了原有的市場平衡。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依賴補貼的發展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續性。


      訂單的激增給商家帶來了多方面的挑戰。在人力方面,中央民族大學附近的蜜雪冰城店店員小李(化名)表示:“周六日單量能猛增到2000多單,人手根本不夠用。”記者了解到,以蜜雪冰城為例,大型門店需8名員工,小型門店也需6名員工才能勉強應對當前的訂單量。在運營管理上,為了維持正常經營秩序,部分商家甚至不得不選擇暫時關閉外賣接單系統。


      商家積極參與的背后,是一本“心酸賬”。有商家坦言:“單看一杯奶茶的利潤,肯定是虧的。例如,一杯原價9元的奶茶,補貼后消費者0元購得,而平臺僅支付店鋪4元。”對此,北京市海淀區五道口滬上阿姨奶茶店店長表示:“這個差價能否承受,最終要看整體營收能否支撐。至少現在店鋪流水增加了,有補貼活動總比沒有強。”


      對外賣騎手這些直接受益者而言,高收入的背后是工作強度的大幅攀升。張強的休息時間被壓縮,全部用于跑單。


      此外,火爆生意下的浪費現象和健康問題也不容忽視。蜜雪冰城奶茶店員工無奈表示:“確實存在浪費現象,做好的飲料長時間無人領取,店鋪只好倒掉。”與此同時,關于過量飲用奶茶等含糖飲料的風險提示,也頻頻出現在各類媒體平臺上。


      “賠本賺吆喝”難持續 監管為“內卷式”競爭踩剎車


      截至發稿前,記者在各相關平臺看到,盡管補貼力度有所減弱,但外賣熱度依然不減。當補貼潮水退去,外賣市場會否陷入“補貼-內卷-失衡”的惡性循環?


      破局的關鍵在于平臺。無論是市場監管總局釋放的監管信號、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近期倡議,還是湖北、陜西、云南、北京以及青島、大連、大同、重慶、深圳等超10個省市發出的倡議書,都指向對“內卷式”競爭這種短視行為的警示。正如騎手張強所擔憂的:平臺付出的成本終會回收。如果最終只剩一家平臺勝出,提高商家抽傭、降低騎手配送費、縮減用戶優惠等“找補”手段便可能接踵而至,到那時騎手的生存環境或將更加惡劣。


      多個商家均表示,激增的訂單是福是禍短時間內無法下定論。但也有業內人士提醒,若流量稀釋了服務質量,虛假繁榮可能埋下食品安全隱患、催生投機商家,最終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因此,應合理評估短期促銷的收益與成本,避免陷入“賠本賺吆喝”的困境。


      7月23日,上海市市場監管部門同步約談多個平臺,要求其全面下線“0元購”類促銷活動,政策落地迅速顯效。政府監管機構在規范市場秩序、促進行業健康發展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唯有加快相關立法與政策制定落地的進程,方能確保行業的規范化和可持續發展。(記者 于芳 □ 趙靚)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