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產業園盲目跟風投資 園區空心化問題亟待破解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07-14





      隨著人工智能產業利好政策不斷傳出,各地政府、企業都在大舉上馬人工智能園區項目。業內人士表示,盲目跟風投資導致部分人工智能產業園入駐率過低或者入駐企業良莠不齊,園區空心化問題亟待破解。

    (資料圖片 來源于網絡)
      北上深廣占據第一梯隊
     
      2016年,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孵化器——北人亦創孵化器在北京亦莊掛牌成立。在成立儀式發布會上,北人集團與戰略投資合作機構壹創投資本還共同發起并出資設立了國內首個智能機器人產業基金——北人壹創基金。
     
      北人壹創基金、北人亦創孵化器創始CEO丁浤偉彼時對外宣稱,北?艘即椿鷙捅比艘啻捶躉魘侵泄斯ぶ悄芑魅瞬搗⒄溝囊揮鵒揭懟T俚靡嬗詒晨渴瀾緇魅舜蠡嵊讕沒嶂氛庖壞乩磧攀疲嘧步晌本┦謝魅瞬檔拇蔥麓匆敵賂叩亍?
     
      你方唱罷我登場。坐落于東部發達地區的蘇州工業園今年3月份也高調拋出設立300億產業基金的繡球,加快布局發展以大數據和云計算為支撐的人工智能相關產業,推進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軟硬件終端和服務業等領域的應用。
     
      5月,廣州市副市長、南沙區委書記蔡朝林也宣布設立100億元規模的廣州人工智能產業基金,并在慶盛自貿片區選址劃出3000畝地大力打造南沙人工智能產業園區,試圖為廣州IAB戰略率先發力。
     
      經過一年多的跑馬圈地后,行業梯隊雛形漸顯。據艾媒咨詢近期發布的《2017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報告》顯示,在全國人工智能創業公司分布中,42.9%位于北京,16.7%位于上海,15.5%位于深圳,7.7%位于廣州。這意味著,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目前已形成以北、上、深、廣四個城市為第一梯隊的戰略格局,在這一格局中,珠三角城市占據兩席。
     
      “第二梯隊主要是以北上廣深為核心向外輻射的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的其余地區,包括江蘇、浙江、河北、天津等省市。”艾媒咨詢分析師劉杰豪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說。
     
      龍頭企業成為園區爭搶目標
     
      引進、培育人工智能細分領域“小巨人”是蘇州工業園保持競爭力的有效策略。根據蘇州工業園區科技和信息化局近期的調研報告顯示,目前蘇州工業園區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已聚集企業600余家,2016年實現產值350億元。
     
      “龍頭企業扎實的基礎數據、在產品應用方面的海量用戶基數以及強大的市場影響力,對整個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引領和示范帶動作用。”蘇州工業區科技和信息化局副局長許文清說。
     
      而人工智能基礎相對薄弱的廣州地區,則通過在場地、人才、產業和金融等方面的全方位政策扶持吸引行業巨頭。作為行業巨頭之一,亞信的落戶為南沙人工智能產業園區帶來的不僅是品牌影響力的提升,還有頂級人才的輸入。
     
      通過在南沙建設人工智能高級研究院,亞信引入世界頂級人工智能專家科研團隊進駐,并發起人工智能產業母基金,引導全球,尤其是美國硅谷最有潛力的人工智能企業“帶土移植”到南沙發展。亞信數據業務負責人表示,亞信不僅是幫助南沙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進行趕超,更重要的是帶動社會資本投入到產業體系,甚至是龐大的上下游產業體系在廣州集聚發展,通過行業引領作用,助力廣州逐步打造全球領先的基于大數據的現代信息產業新高地。
     
      作為第一梯隊“領頭羊”的北京地區,則憑借首都的集聚效應,有效地整合了上下游相關產業鏈,相比國內其他同類園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其中北人亦創孵化器園區剛一掛牌,就有21家企業落戶簽約,31家在洽談。
     
      同樣,另一家坐標北京的海淀區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即使還沒有明確的人工智能產業園劃分區域,就已成為國內重要的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據劉杰豪介紹,這里除了囊括中科院計算所的智能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中科院自動化所的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高端科研資源外,還聚集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能企業,包括微軟亞洲研究院、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等領軍企業。“這些園區里的企業,無論是在行業知名度還是技術水平上,都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劉杰豪表示。
     
      園區空心化問題亟待破解
     
      在各地爭先恐后紛紛上馬人工智能園區項目的背后,園區空心化也在顯現。劉杰豪分析指出,受國家政策紅利的影響,全國很多地區爭搶人工智能創新高地,盲目跟風投資,導致部分人工智能產業園入駐率過低或者入駐企業稂莠不齊,缺乏項目引進篩選機制。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升級,機器人產業也成為各路資本爭搶的香餑餑。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上馬的機器人產業園區約有40多家,但國內真正涉足人工智能領域的企業并不多。作為業內從業人員,橙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馬雷明向《中國企業報》記者揭開了人工智能產業的面紗。“目前我國人工智能產業雖然口號喊得響亮,但實際真正算人工智能的企業沒多少,很多都只能算是炒概念的泛人工智能。”
     
      與此同時,劉杰豪也指出,目前國內以人工智能為主體的產業園整體還處于發展初始階段,在整體技術水平以及孵化服務等方面還需要大幅提升。此外,許多中小型人工智能產業園僅能提供辦公空間,缺乏專業融資對接、人才引進、創業咨詢等專業服務,不能從根本上改善人工智能創業企業發展,園區整體實力不容樂觀。北大科技園產業研究院院長陳暢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要理智看待人工智能產業的市場空間和發展周期。科學合理地進行資源配置和載體建設,合理找準自身定位,并有節奏地進行建設和運營。同時,要充分理解人工智能領域產業內涵和外延。熟悉產業鏈構成和關鍵技術,圍繞產業鏈部署技術創新鏈,熟悉主要科研機構和掌握先進技術的企業,并依此開展有效的組織和科學的管理。另外,還要強化自身對于科技類要素的整合能力。傳統產業園區的優勢在于高效組織能力,通過聚集產業鏈主體、集中生產資源,實現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人工智能產業對于資源要素的需求與其他產業不同,它擺脫了空間和生產資料的限制,大量依賴于人才、科技和創新要素,這就需要園區運營者具備超凡的科技資源整合能力。”陳暢表示。(本報記者 何芳)
     


      轉自:中國企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