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長年的發展,我國合成橡膠工業走過了一條國內自主研發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相結合的道路,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合成橡膠生產國家,且產能還在上漲。但與此同時,行業出現了結構性過剩問題,常規合成橡膠的產量和裝置開工率在不斷降低。
(資料圖片 來源于網絡)
中國合成橡膠工業協會技術部專家王鋒告訴記者,截至2016年底,我國八大合成橡膠的總生產能力達到578萬噸。其中,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的生產能力約占總生產能力的26%,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生產能力約占總生產能力的21%,其他外資和民營企業的生產能力約占總生產能力的53%。
然而,在產能快速增長的同時,我國合成橡膠的開工率卻在逐步降低。西北師范大學王芳平教授指出,2016年我國合成橡膠的產量同比2015年減少約2%,繼續延續2014年以來產量下降的趨勢。裝置的開工率在2015年創新低之后,2016年進一步降低,整體裝置開工率不足50%。其中,聚丁二烯橡膠裝置開工率約為45%,丁苯橡膠約為54%,丁基橡膠約為26%,聚異戊二烯橡膠不足13%。
中國石油合成橡膠高級技術專家龔光碧指出,目前,我國乙丙橡膠、丁基橡膠和異戊二烯橡膠生產能力出現了過剩,開工率處于較低水平,不少裝置自建成以來就一直處于停產狀態。
青島科技大學張宜恒教授提到,從總體上看,我國合成橡膠的需求量仍將增長,但增長幅度將放緩。隨著我國輪胎等橡膠產品品種結構的不斷優化,溶聚丁苯橡膠、鹵化丁基橡膠、稀土順丁橡膠以及低順式聚丁二烯橡膠等產品的需求量將會明顯增加,而常規產品的需求量將逐漸降低。因此,要大力提高新膠種的生產能力,滿足國內市場需求。
龔光碧認為,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合成橡膠各膠種牌號明顯偏少,還不能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不少特殊用途牌號依然要依賴進口。從國內外合成橡膠的專利情況來分析,國內仍然集中在合成方法、生產工藝等方面,國外則主要集中在加工應用領域。由于我國加工應用研究薄弱,造成新膠種、新牌號市場接受程度低,接受周期長,市場推廣難度加大,進而影響國內合成橡膠加工應用市場的升級換代。不過,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國內一些合成橡膠生產企業認識到技術進步的重要意義,積極開發新產品,不斷推進產品結構調整,進一步滿足國內需求。
中國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以應對歐盟REACH法規所要求的綠色環保丁苯橡膠材料為切入點,選用了符合要求的中國石油自主生產的環保型橡膠填充油、不產生亞硝胺類化合物的終止劑和防老劑;針對環保型橡膠填充油與橡膠相容性差,替代高芳烴油后易發生表面遷移,橡膠扯斷伸長率降低、牽引性和抗濕滑性下降的技術難題,開發了分子量梯級調控、不同結合苯乙烯含量調控技術,得到了與環保油相容性好的不同結合苯乙烯含量的基礎膠乳。同時,針對環保終止劑不具備硫化促進劑的作用而導致的丁苯橡膠300%定伸應力降低,達不到指標要求的問題,引入了有機胺類功能助劑,優化工藝和配方,最終提高丁苯橡膠生膠強度、扯斷伸長率和300%定伸應力,彌補了環保型橡膠填充油因芳烴含量低所帶來的牽引性和抗濕滑性損失。
蘭州石化則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定制化生產上,把目標市場放在國內外知名的橡膠加工企業上。他們了解大客戶的具體要求,針對普利司通、固特異等著名輪胎制造企業的不同需求,通過開展技術改良和攻關,采取定制化生產的辦法,滿足客戶需求。如根據普利司通公司的要求,對工藝配方進行了調整,強化了生產過程的工藝控制,在第一時間內研制生產出符合要求的SBR1778E橡膠產品。新產品投放市場以后,普利司通一次訂貨就達到3000多噸。(本報記者 仇國賢)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