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郵政局最新監測數據顯示,11月11日,主要電商企業全天共產生8.5億個快遞物流訂單,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3.31億件包裹。在這些巨大交易的數字背后,大量快遞產生的快遞包裝同步攀升,如何處理這些包裝物,減少環境污染,成了全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圖片來源:互聯網)
推動包裝回收再利用難點多
根據國家郵政局發布的《2017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快遞業務量達312.8億件,共消耗約32億條編織袋、約68億個塑料袋、37億個包裝箱以及3.3億卷膠帶。僅一年消耗的快遞包裝盒所需的瓦楞紙箱原紙就多達4600萬噸,相當于消耗了7200萬棵樹。
據了解,目前中國快遞業中,紙板和塑料的實際回收率不到10%,包裝物總體回收率不到20%,以聚乙烯、聚氯乙烯為主要成分的塑料和膠帶等最難降解,這些包裝材料在自然界中,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時間才能降解。
大部分的快遞紙箱在經過一次使用后被丟棄,能夠回收再利用的并不多。而消費者對于包裝的分類處理意識不足,加大了回收的難度。
為保證貨物能夠完好無損地被送到消費者手中,多數商家選擇用塑料膠帶對包裝進行加固。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廢紙分會秘書長唐艷菊表示,纏上塑料膠帶的紙板箱被送到造紙廠打紙漿時,膠帶的黏膠會影響過濾器工作,從而造成機器損壞,所以回收時,纏有過多膠帶的紙板箱會被全部丟棄。
有人認為,紙盒等可回收的快遞包裝,如果和其他生活垃圾混在一起,被污染后無法再回收。多數居民垃圾分類意識不強,并未將垃圾分類處理。同時,在快遞站點或社區內,沒有快遞包裝的回收點,導致快遞包裝進了垃圾箱。
“雙11”綠色化關鍵在于源頭控制
為解決快遞包裝產生的污染,近年來各方都開始積極行動。
國家層面,《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實施方案》《關于協同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政策出臺,引導快遞業的綠色發展,規范快遞包裝的使用。菜鳥、京東、蘇寧等電商企業也積極響應,從推行“無紙化”電子面單,到推行共享快遞盒、可循環快遞袋等,都在力爭減少快遞包裝污染的產生。
據了解,大多數商家尚未使用這樣的綠色包裝。北京市通州區一家快遞網點的工作人員劉樂說,現在電子面單的使用程度很高,比較環保,但是在包裝上采用綠色包裝的,還不多見。
“之前有買家因為包裝破損的問題給我們差評,導致賣家在包裝上使用更多的耗材和填充物,但前提是不增加過多的費用。”電商賣家吳凡說。對于全國上千萬小電商賣家來說,成本較高是他們不愿使用綠色包裝的主要原因。
“不管是綠色消費還是綠色物流,其源頭要實現減量化。”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馬勇表示,推進“雙11”的綠色化,有賴于生產者、銷售者、電商平臺、消費者、資源回收者合作,真正形成循環經濟,才能避免由過度消費引發的被動應對和治理。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總工程師曲睿晶表示,在“每一天都是‘雙11’”的消費時代,要把綠色包裝的標準體系建設貫穿于綠色消費的全過程,重視快遞包裝廢棄物的綠色化,以確保“前端減量,中端回收,末端循環”。
新生代中的環保急先鋒在行動
為減少快遞紙箱、膠帶對于環境造成的壓力,號召全民一起環保,菜鳥網絡聯合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啟動了“回箱計劃”。自11月12日起,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10個城市、數百個菜鳥驛站全面開展廢舊紙箱回收活動。消費者通過掃描二維碼參加活動,捐贈10個紙箱,菜鳥就會聯合公益組織以其個人名義種一棵樹,預計在敦煌周邊種植10萬棵樹。
菜鳥包裹回收計劃負責人透露,“回箱計劃”還聯合了造紙企業共同行動,紙箱經過消毒、加工后,將被制成包裝箱再次用于快遞行業,破解快遞紙箱回收難題。
菜鳥網絡預測,“雙11”期間,全行業預計使用超過1000萬個綠色包裝;在30個城市,使用數萬輛新能源車輛送快遞;近1000萬個快遞紙箱得到回收;今年“雙11”電子面單的使用量預計超過7億張,僅此一項每年可以減少紙張成本數十億元;應用菜鳥智能打包算法,可以減少5%的耗材使用。
蘇寧物流也在今年“雙11”期間啟用更輕便、易攜帶、可重復使用的共享快遞盒,取代傳統的紙質快遞盒,收貨人簽收后,快遞員會將箱子回收。
韻達快遞也采購了大量可降解的膠袋,將原來網點與網點之間交接的編織袋換成了可以多次使用的布袋,實現了包裝袋的循環使用,節省資源,促進快遞綠色環保。同時,在“雙11”期間開始試點回收紙箱,支持品牌商家的環保工作。
曲睿晶指出,包裝物材料替代、點對點回收、建立綠色賬戶等措施,有利于提高包裝物的回收率,但對于電商平臺、快遞公司及消費者來講僅僅是開始,其示范性遠遠大于實際可操作性,離成為趨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傅曉羚 王菀 蔣韡薇)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