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生產裝置火炬系統因設計或操作不能充分燃燒,石化行業燃燒廢氣成為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重要排放源。
(圖片來源:互聯網)
據了解,當前中國針對火炬氣的排放檢測依然空白,因缺乏檢測手段,無法確保火炬VOCs排放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也無法提出有效指導減排治理的方向。
面臨最強“緊箍咒”
VOCs是形成臭氧和PM2.5污染的重要前體物。據了解,《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全國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但PM2.5濃度仍處于高位。同時,重點區域臭氧濃度呈現上升趨勢,尤其是在夏秋季節已成為部分城市的首要污染物。目前我國重點地區臭氧生成基本屬于VOCs控制型。
在此背景下,有效降低VOCs排放已經引起國家層面高度重視,石化行業已被列為VOCs排放治理重點行業之一。隨著今年9月環保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質檢總局、國家能源局六部委聯合下發《“十三五”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石化行業的VOCs排放治理被視為面臨史上最強“緊箍咒”。
根據《工作方案》,到2020年,石油煉制、石油化工行業VOCs排放量要減少40%以上。同時,我國將對涉VOCs工業行業實施排污許可制度。截至今年底,要完成京津冀魯、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地區石化行業的排污許可證核發。
此外,為規范揮發性有機物排污收費管理,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環保部于2015年6月印發了《揮發性有機物排污收費試點辦法》的通知。依據此通知,目前VOCs排污收費已在全國展開。
排放監測仍缺位
石化火炬主要用于燃燒事故、開停工或檢修時裝置不穩定的排放氣處理,火炬VOCs排放和冒煙主要源于火炬燃燒不充分或未點燃。
“因缺乏詳盡認識與監測手段,我國并沒有掌握石化火炬VOCs排放的準確數據,目前也僅根據理論計算得出,火炬排污收費也以理論值為依據,但實際排放經常遠高于理論值。”華東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修光利日前在2017年霍尼韋爾火炬VOCs排放測試技術研討會上說。
與會專家認為,我國石化行業要確保現行VOCs污染防治法規制度落實到位,進而實現“十三五”VOCs排放治理目標。
“火炬排放控制是我國環保監控中面臨的一項挑戰。”霍尼韋爾UOP中國高級研發經理張奎山說。他進一步解釋,在不知道各型號火炬實際排放數據的情況下,火炬設計、優化面臨諸多不確定性,最終石化生產裝置在運行過程中出現火炬工況波動時,無法及時應對而出現“黑煙火炬”。
與會專家認為,有效引導火炬VOCs減排,實施排放監管必不可少。參考國際經驗,在我國,應將制定石油與化工行業火炬VOCs的相關排放監測標準與技術規范,推動在行業內建立相關監測體系,應盡快提上日程。
監測基礎初具
“規范火炬設計制造以及操作是減少火炬VOCs排放的一個重要環節。”張奎山說,綜合國際經驗,火炬氣體的焚燼率(火炬中焚燒氣體碳氫化合物含量百分比)是測量火炬處理能力的主要指標,也是當前我國火炬VOCs排放收費的重要衡量依據之一。
因此,霍尼韋爾UOP公司位于洛陽的火炬VOCs排放測試中心在10月中旬剛一宣布成立即引起業內廣泛關注。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中國首家火炬VOCs排放測試中心,意味著中國已具備火炬排放測試能力。
據了解,該中心可提供的火炬排放尾氣在線排放檢測不僅包括VOCs指標,還包括火炬氣里的燃燒烴類物質、NOX、CO、CO2等指標。
修光利認為,該中心的焚燼率測試能力將為整個行業和國家法規制定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仝曉波)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