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密集加碼 低端產能過剩 鋰電產業洗牌不可避免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12-12





      在寒冬已至的11月,行業內投資鋰電池的熱情卻依然如夏天般火熱。近期,包括多氟多在內的7家公司密集加碼鋰電池項目。盡管行業投資熱情不減,但業內專家卻早已發出“產能過剩”的呼聲,認為未來兩年,國內鋰電池將進入寡頭時代,中小鋰電池企業將面臨一次重新洗牌。
    lidian
    (圖片來源:互聯網)
      多家公司密集加碼鋰電池項目
     
      11月21日晚間,多氟多發布公告稱,當日公司召開第五屆董事會第十二次(臨時)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公司2017年非公開發行股票方案(一次修訂稿)的相關議案。
     
      據了解,多氟多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6.97億元,募集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后,全部投資于“年產10000噸動力鋰電池高端新型添加劑項目”“30萬套/年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及配套項目”。
     
      多氟多表示,目前公司六氟磷酸鋰的設計產能4000噸,基本滿產滿銷,市場銷售流暢。公司營業收入主要來源于冰晶石、氟化鋁等電解鋁用無機氟化鹽類產品,下游行業電解鋁市場直接影響公司盈利能力。
     
      而就在多氟多宣布繼續擴大自己鋰電池產能3天之后,河南區域內另一家上市公司易成新能也公布了自己在鋰電池板塊的野心。
     
      11月24日,易成新能公告稱,擬7000萬元收購控股股東旗下鋰電池公司——河南平煤國能鋰電公司(以下簡稱平煤國能)70%股權,切入鋰電池制造環節。
     
      雖然9月份才剛剛成立,平煤國能卻可謂雄心萬丈,公司直接目標是超越目前液態鋰電池的發展階段,劍指固態鋰電池。筆者注意到,平煤國能10GWh高比能動力鋰離子電池項目總投資50億元,項目建成后將形成世界第一條全自動全固態鋰離子電池生產線。
     
      事實上,河南兩家上市公司在擴大自己勢力范圍的同時,國內其他鋰電池生產企業的擴張步伐也在同步推進。
     
      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11月前后,包括力神電池、五龍集團、南都集團、國軒高科、捷威動力在內的7家公司均加大了自己在鋰電池方面的投資。
     
      其中,11月14日,國軒高科發布公告稱,公司本次配股擬按每10股配售3股的比例向全體股東配售。配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人民幣36億元。全部用于公司新一代高比能動力鋰電池產業化項目、年產1萬噸高鎳三元正極材料和5000噸硅基負極材料項目、年產21萬臺(套)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及關鍵零部件項目、年產20萬套電動汽車動力總成控制系統建設項目、工程研究院建設項目等項目。其中用于高比能動力鋰電池項目上的資金達19.5億元,占比超54%。
     
      鋰電池紅海已至?
     
      低端產能過剩、高端仍供不應求
     
      除了上述鋰電池企業在11月份密集加碼之外,之前鋰電池巨頭寧德時代和比亞迪也先后加大在鋰電池板塊的投入。
     
      而在業內人士看來,各家鋰電池企業扎堆加碼,與國家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根據國家規劃,到2020年國內新能源汽車要突破200萬輛,在新能源汽車不斷發力的背景下,對鋰電池的需求必然會水漲船高。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據不完全統計,上半年全國動力電池領域新增52個重大投資項目,總投資額919.96億元。預計到2020年,僅比亞迪、寧德時代、沃特瑪等7家電池企業產品就能滿足278萬輛電動汽車的使用,相對產能過剩的“禍根”似乎已經埋下。
     
      對此,國家科技部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特聘專家王秉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從整個行業情況來看,國內鋰電池企業數量已經達到200多家,產能總量確實已經出現了過剩的趨勢,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鋰電池產能的過剩,主要是低端產能的過剩。
     
      “2017年,配套產品進入工信部目錄的動力電池企業只有90多家,但實際國內鋰電池企業數量已經超過200家,其中不在工信部目錄的動力電池企業很多都是小企業,同大企業相比,技術幾乎不存在優勢,很多都是低端的重復建設。”王秉剛說。
     
      同時,在王秉剛看來,隨著鋰電池行業的領頭企業相繼加大在動力電池上的投入,一場行業的洗牌正變得不可避免。
     
      “我們要看到,目前國內鋰電池龍頭企業的技術水平在國際上也很有競爭力,隨著他們加大在鋰電池產業上的投入,預計未來兩到三年,國內鋰電池行業的洗牌將再次提速,大企業依靠人才、技術和資金優勢,進一步吞噬中小鋰電池企業的市場份額,最終整個鋰電池行業將形成幾家大企業占據行業壟斷地位的局面。”王秉剛表示。(古箏 傅豪)
     
      轉自:中國有色金屬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