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擊穿20元地板價 光通信行業陷“絞肉戰”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08-04





      “好日子已經過去了!”提及目前的國內光纖光纜市場時,某頭部光纖企業內部人士李強(化名)向《中國經營報》記者感嘆。


      日前,中國移動2020-2021年普通光纜集采公布中標候選人名單,包括長飛光纖(601869.SH)、富通鑫茂(000836.SZ)、亨通光電(600487.SH)在內的共14家廠商中標。雖然在5G新基建需求帶動下,本次中國移動采購普通光纜產品約374.58萬皮長公里(折合1.192億芯公里),相比上年度提升13%,但按最終投標價計算,光纖最低報價約為19元/公里(含稅)。


      這也是繼2019年中國移動集采報價降低至30元/公里以后,光纖集采價跌幅再次超過三成。而若將時鐘撥回2018年,中國移動的集采報價還在60元/千米,短短兩年時間,市場經歷斷崖式下滑,也引發行業內外嘩然。


      “當前報價其實已經低于成本價了,這么下去企業肯定是虧的。”李強告訴記者,不僅是普通光纜,特種光纜更甚。中國移動同期發布的2020~2021年特種光纜產品集采公告顯示,特種光纜光纖的價格將探底跌至18元/千米。


      面對嚴峻形勢,多位光通信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由于中國移動的集采目前在國內份額占比最高,因此也最能反映市場行情。中標價格近兩年持續走低,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光纖光纜行業的“寒冬”已經到來。


      “中標的企業流血,不中標的企業流淚”


      早在今年中國移動的集采公告發布時,國內某光纜制造企業的負責人王君(化名)便預感到又將會是一場慘烈的“壓價戰”。


      “招標規則里,居然沒有規定投標企業承諾不低于成本價投標的要求。”王君告訴記者,從2019年開始,這一往年的“常規”要求就從中國移動的投標規則里“消失”了,這也成為廠商在報價時惡性競爭的導火索。


      同時,記者查閱中國移動采購與招標網發現,根據其公布的《中國移動2020~2021年普通光纜產品集中采購招標公告》,本次招標的最高投標限價為82.15億元(不含稅總價),相對于2019年331.20萬皮長公里采購量所設置的最高投標限價101.5億元(不含稅總價),單位限價又進一步下探。


      此外,據記者了解,本次集采價格分占比為50%,從最終中標名單來看,價格成為獲得份額大小的重要因素。這也使得招標的過程如王君預見。“大家都在暗暗較勁。”王君表示,受這種“別的廠家敢干,我們也敢干;別的廠家敢虧,我們也敢虧”的心態驅使,行業領頭羊往低報價,大部分廠家只能隨波逐流。


      最終,招標結果出爐,14家廠商入圍方案敲定,但也再次刷新了去年的腰斬最低價紀錄。“中標的企業流血,不中標的企業流淚。”面對這一結果,王君充滿無奈與悲憤。


      慘淡前的“黃金期”


      光纖通信技術在現代通信網絡中廣泛應用,比如,用于市話中繼線、用于寬帶接入等。雖然造成本次的報價過低有“價格戰”的影響,但王君也向記者坦承,價格走低的主要原因在于產能過剩。


      這一點在業內已成共識。中國通信網主編周桂軍向記者表示,光纖光纜行業本質上是制造行業,供需關系決定了其市場價格。而光纖光纜市場的需求在2016~2018年曾達到鼎盛期,隨后便進入了下行趨勢。


      據周桂軍介紹,從2015年開始,隨著“互聯網++”“寬帶中國”以及“一帶一路”等政策的推進,國內光纖光纜行業需求持續呈井噴狀態。一方面,在運營商市場,中國移動自2013年年底獲得固網寬帶牌照后,以追趕中國電信之勢大力發展固網寬帶業務,并迅速成為國內最大光纖光纜采購方。


      數據顯示,從2015年到2017年,國內光纖光纜總需求從1.5億芯公里一路提升到2.69億芯公里,僅2016年增長率便達到45%,這一巨大的采購量也促使光纖光纜市場需求猛增。


      另一方面,作為光纖光纜的主要需求側之一,4G基站建設也從2016年開始發軔。工信部《2016~2018信息基礎設施重大工程建設三年行動方案》顯示,2016年到2018年,全國新增4G基站 200 萬個,為光纖光纜提供了主要的國內市場。


      在此期間,為了支持國內企業在光纖預制棒等產業鏈核心環節掌握更強話語權,我國在光纖預制棒、光纜等領域也實施了反傾銷政策保護。巨大需求與反傾銷政策的雙重作用,使得光纖光纜領域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其價格也一路拉高,據記者獲悉,光纖價格由2015年的51.5元上升到2017年底的68元,光纜價格也從2015年的100元上升到2017年底的130元。


      在此背景下,“擴產”一時成為風行之勢。據周桂軍回憶,當時幾乎所有的光纖光纜企業都在擴大產能,同時有很多新廠商進入,這使得國內光纖光纜企業迅速壯大。截至2018年,全球TOP10光纖光纜廠商中,國內的長飛、亨通、烽火、中天、富通占據5席。


      不過,隨著我國4G、FTTH覆蓋在2018年基本完成,運營商對光纖光纜的需求也開始迅速放緩,但產業鏈的“擴產”卻無法說停就停,隨著大量產線的落地,擴充的大量產能在2019集中堆積成為“存貨”,成為當年光纖光纜集采價格“腰斬”的催化劑。


      “寬帶建設高潮期已過,5G承載網的建設也基本完成。”Strategy Analytics無線運營商戰略高級分析師楊光認為,二者作用導致了“產能過剩”,并直接引發了近兩年光纖光纜市場價格暴跌。


      “目前整個國內纖纜產能基本上已經能夠滿足全世界人民的需求了。”王君表示。2019年我國光纖光纜的整體產能已經超過5億芯公里,而這已接近2018年全球光纖光纜市場的用量。相形之下,中信證券研報預測,2020年我國運營商的光纖光纜需求量約僅為1.65億芯公里。


      而受到供需失衡的影響,頭部廠商也已感受到巨大“涼意”。2019年財報顯示,除烽火一家作為綜合性通信設備商外,位居國內光通信廠商前四位的長飛、亨通、中天、富通皆出現凈虧損情況,其中長飛與亨通兩家同比凈利潤虧損都接近50%。


      短期動蕩無法避免


      “這波行情下來,國內光纜廠家要么是沒訂單做虧,要么就是有訂單做也虧,都走在自然淘汰的路上。”王君告訴記者,低價潮下,無論如何企業都是虧損的。據他透露,有些中標企業甚至要求材料廠給予支持,有些要求的降價幅度比較大,把虧損向上游供應鏈延伸。


      而在多位分析人士看來,短期內光纖光纜的市場前景不容樂觀。


      “目前還看不到好轉的跡象。”楊光認為,隨著網絡建設向無線側傾斜,供需失衡的效應將進一步發酵和持續。同時,楊光認為,由于國資委近年來對于運營商業績施加的考核壓力,會迫使運營商在壓縮開支方面加大力度,因此光纖光纜的價格與利潤空間還有繼續被壓低的可能。


      對于業界期待的5G新基建所帶來的拉動效應,周桂軍則認為作用可能有限。“目前5G網絡建設只是在前傳部分會用到少許的光纖產品。”周桂軍同時指出,光纖產品的生命周期在20年左右,而國內大規模部署光網寬帶的時間最多才10年,因此短期內不會有升級換代的需求。


      此外,隨著“寒冬”已至,行業格局顯然也將迎來一輪洗牌期。對此,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認為,光纖光纜產品量大利潤薄,誰擁有規模化的生產力與更優秀的商業能力,將會是決定企業是否能夠存活下來的關鍵。周桂軍則認為,多元化的盈利能力也將分散企業的風險。據悉,目前在頭部光纖光纜企業中,大多數涉足非光纖業務的運營。


      “總體來看,大企業存活下去的可能性更高。”楊光表示,在市場完成淘汰達到一個規模與產能的動態平衡后,光纖光纜的價格才有可能回升到一個正常水平。


      “但中小企業也有策略,虧我不干,市場不好,大企業想賺錢也難,因此小企業就是要挺過去,2020年活著就是希望,就是成功。”王君表示。(譚倫 張靖超)


      轉自:中國經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光通信器件仍嚴重依賴進口 核心技術待突破

      光通信器件仍嚴重依賴進口 核心技術待突破

      近年來,我國光通信產業發展迅速,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光通信市場,華為、中興、烽火三家在2016年產品總份額就接近全球半數。然而,在光通信市場和系統設備商大放光彩的背后,卻隱藏著我國光通信產業大而不強、產業鏈發展不均衡...
      2018-03-07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