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水頭鎮,炊煙裊裊,小河潺潺。田地里,金黃色的水稻隨風擺動等待收割;農業科技園內,數字化物聯網系統實時監測農作物生長情況;山坡上一片片光伏板,正將冬日的陽光變為村集體收入。
“村里這些年變化很大,不但環境變好、有了產業,來來往往的人也增多了,甚至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回來干起了事業。”水頭鎮村民陳石恒說。
曾經的水頭鎮,是遠近聞名的“問題鎮”。不僅經濟基礎薄弱,全鎮基礎設施建設較落后,而且社情民情比較復雜,少數村民熱衷于“撈偏門”“賺快錢”。2021年,廣東省啟動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機制,水頭鎮作為重點幫扶鎮,迎來了由廣東省紀委監委牽頭、廣州中醫藥大學和國家開發銀行廣東省分行作為成員單位的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
水頭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謝少舉介紹,針對鎮里產業不足的情況,結合臨近廣州等超大城市的區位優勢,水頭鎮立足“生態保育區”功能定位,推動鄉村特色產業“五谷”豐登。得益于大刀闊斧的改革,水頭鎮迎來大變樣,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在水頭鎮農業種植基地內,村民們正撥開田埂上的作物莖稈,用鐵鏟將地里直徑達20厘米的褐色“巨無霸”農作物緩緩挖出,這就是水頭鎮的新“致富果”——魔芋。
在水頭鎮,一個“工業+互聯網+現代農業”的“魔谷”正在發展壯大:魔芋產學研創新中心內,魔芋種植智能物聯網監控系統可以遠程實時監控魔芋生長情況,園區內的蟲害情況一目了然;實驗室內,各種創新產品正加緊研究生產,小魔芋正不斷釋放“大魔力”。
自引入魔芋產業以來,水頭鎮魔芋種植面積已超萬畝,帶動當地超1000人就業。2022年,水頭鎮魔芋產業已實現全產業鏈產值過億,參與魔芋種植的農民增收500余萬元。
水頭鎮的康養中心,不少外地老年游客來此康護、療養、休閑,感受親近大自然的健康生活。水頭鎮大力發展醫藥產業,打造“藥谷”,依托天然弱堿水資源豐富、負氧離子含量高等優勢,結合社會康養需求,引進社會資本建立醫養中心,大力發展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中醫藥+衛生醫療+養生養老”現代鄉村服務業。
除魔芋和康養外,水頭鎮還引入光伏發電、艾草種植、電子商務等產業,打造“魔谷”“藥谷”“光谷”“艾谷”“e谷”為一體的具有鄉村特色的新“五谷”。
多年前,這些產業所在地曾是撂荒地。如今,這里建起各類產業基地和村民活動中心,農民們的口袋鼓起來,精神生活也日益豐富。“以前村集體年收入不到10萬元,如今村集體年收入已經超過50萬元。村民們收入高了,心態變好了,日子也越過越起勁。”水頭鎮新聯村村支書黃澤炎說。
去年12月,廣東開始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各地以縣域經濟為抓手、以鄉鎮做強為節點、以和美鄉村為基礎,加速描繪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廣東圖景。“我們將繼續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積極推進鄉村現代化建設。”謝少舉說。 (記者 胡拿云 李雄鷹)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