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不斷以數字技術為農業生產、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賦能,助力鄉村振興建設。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重慶共匯聚整理涉農數據4億條,共享涉農數據2150萬條,新建市級智慧農業試驗示范基地達20個。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的發展,數字經濟與農業農村和農民生活的融合不斷走向深入,重慶也不斷以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目前已建成國家級生豬大數據平臺、丘陵山地數字化無人果園,數字鄉村發展水平居西部前列。”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過去我家5畝田的收益只有1萬元左右,參加‘何家巖云稻米’項目后收入直接增加到1.5萬元。如今我們村每斤大米能賣超過20元,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帶來近百萬元收入。”村民何易立說,在當地成功打造“酉陽800”的區域品牌后,村里的大米更加供不應求。
重慶市酉陽縣何家巖村是著名的“貢米之鄉”,從明朝永樂年間開始,這里出產的大米就成為貢品。2021年11月,酉陽和中國農大、騰訊公司聯合發起了“酉陽共富鄉村建設試點”,開始為這座小山村的發展插上“數字之翼”。隨后,當地2022年在互聯網平臺上推出了“何家巖云稻米”智慧認養項目,把6.6萬平方米的稻田搬上云端,解決銷路的同時也提升了產品收益。
社會力量在重慶以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企業方面,重慶和騰訊公司合作開展了“巴渝新農具計劃”公益項目培訓活動,并在重慶7個區縣開展培訓超100場,培育新農人超1000人。非營利性社會組織也是其中的中堅力量。2023年,中國民族貿易促進會與重慶市政府、江南大學、中國城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正式簽約,在推動鄉村振興領域達成全面戰略合作協議。
2月3日,多方共建的中國一鄉一品數字經濟創新基地在重慶正式啟動。重慶將在培育產業人才、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適應丘陵山區農業機械科研開發等領域繼續發力,希望借此匯聚來自全國的人流和物流,讓數字經濟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民族貿易促進會會長藍軍說:“中國民貿將聚力推動重慶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以平臺優勢、資源優勢撬動重慶農業蘊藏的發展潛能,助力鄉村振興。”
轉自:新華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