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地處桂中南的廣西賓陽縣以“產業興旺”為抓手,充分利用鄉村振興銜接資金的作用,積極整合本地優質資源,力推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不斷豐富鄉村產業業態,持續激發鄉村振興的新動能。目前,越來越多村屯美起來、農戶富起來,廣大鄉村呈現新活力。
以特色產業促振興 推動鄉村展現新面貌
11月的南國,田野充滿著火紅的豐收氣息。走進賓陽縣鄒圩鎮永和村,一眼望不到邊的火龍果園引人注目,紅彤彤的“軟枝大紅”等優質紅心火龍果品種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采摘。依托“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永和村的火龍果種植面積從初期的120畝發展到5080畝,年產鮮果1900多萬公斤,年產值約1.5億元,帶動12個村集體經濟收入不斷提高,許多村民依靠火龍果這一特色產業走上致富路。
產業興則鄉村興。近年來,賓陽縣大力發展特色富農產業,“鏈”起鄉村致富路。2021年以來使用各級財政銜接資金22963.84萬元發展產業項目139個,受益脫貧人口(含監測對象)4638戶15782人。
古辣香米是賓陽農業的亮麗品牌。按照全產業鏈發展思路,當地推動古辣香米等優勢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如今,從種植到加工、鄉村旅游,香米產業發展亮點頻現。在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賓陽縣構建起了以優質稻、糖料蔗、桑蠶、胡蘿卜、中藥材、火龍果、生豬、家禽等優勢特色產業為主導的發展新格局。
在和吉鎮志廣村,當地依托“黨支部+協會+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葡萄種植面積從初期的120畝發展到2000多畝,許多村民依靠葡萄這一特色產業走上致富路。
葡萄產業助力增收,是和吉鎮發展特色產業推進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新安村生態農業養殖示范園、三王村火龍果種植基地、伶俐村現代農業蔬菜生產基地……和吉鎮立足各村自然環境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持續擦亮“特”字招牌,以特色產業為引擎,強化產業帶動,探索走出了農業多環節增效、農民多渠道增收的新路子。
手工技藝變身為“指尖經濟”助力就業增收
在賓陽縣思隴鎮竹編非遺傳承發展基地,傳承人韋煥開將竹條排列好,一片片薄薄的竹篾,在他手下變成各式各樣的精美制品,隨后將銷往各地市場。
竹編工藝在賓陽傳承歷史悠久,花色品種繁多,美觀實用,在國際市場上擁有較高的聲譽,曾是當地傳統的出口商品。由于種種原因,近十年來賓陽竹編產業受市場沖擊較大,萎縮嚴重。
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賓陽縣利用鄉村振興銜接資金680萬元整合思隴鎮太守社區、六岑村、蘭田村、六章村等資源,建成2700平方米集研發、生產、培訓、展銷為一體的竹編非遺傳承基地,形成“手工編織—藝術提升—品牌銷售”全產業鏈。產品由單一的竹帽產品擴大到竹編、藤編、芒編1000多個花色品種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產品遠銷區內外,目前年銷售額由投產前的300多萬元增至500多萬元。基地通過下派“訂單”的模式,帶動1400多戶4600多名群眾從事竹編制作工作,其中脫貧戶(監測戶)145戶447人。實現人均年收入4000-6000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也得到發展和壯大。
通過加大對大羅毛筆、賓陽壯錦、武陵牛角工藝制品等手工藝產業的重點培育,賓陽縣積極搭建產業平臺,并大力培育品牌、開拓市場,讓老百姓常見的手工藝變身為“指尖經濟”,有效助力鄉村振興。
在武陵鎮,手工藝人們用一只只彎彎的牛角,撬動傳統牛角制品之鄉特色產業的發展。投入銜接資金1045萬元,依托武陵鎮理化牛角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牛角制品”協會及各龍頭企業,建設武陵鎮牛角工藝制品示范基地項目,改變了單家獨戶、產品單一低端的局面,打造以“牛角梳”為代表的牛角工藝制品特色品牌。
“我們生產的牛角制品產品從原來的30多種樣式發展到目前的200多種樣式,通過網絡銷售平臺銷往全國各大旅游城市,并出口東南亞地區。”廣西龍勁牛角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說。
目前,武陵鎮年產銷牛角工藝品較投產前翻一倍達100萬件,產值2000多萬元,累計帶動73戶73人,其中脫貧戶(監測戶)34戶34人,增收264多萬元,增加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30萬元。
讓“文化”變“產業” 讓“土貨”變“潮貨”
2010年,賓陽織錦技藝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經過多年傳承發展,賓陽織錦發展形成了傳、研、產、銷一體化經營模式,輻射帶動其他行業就業5萬人次以上。
近年來,賓陽縣大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努力尋找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在有效推動非遺傳承保護的同時,讓非遺在新時代煥發出蓬勃生機,助力鄉村振興。當地投入銜接資金246.59萬元建成賓陽縣思隴鎮壯錦工藝品創作生產基地項目,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引進先進機器設備,提升設計和生產能力,助推壯錦非遺文化的傳承創新;輻射帶動周邊群眾60人就業,其中殘疾人就業18人,增加村集體經濟收益6萬元。
今年9月26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譚湘光織錦展示館及非遺傳承基地揭牌成立,標志著賓陽壯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邁上新臺階。走進非遺傳承基地,各式各樣的壯錦服飾、壯錦文創工藝品等講述著賓陽壯錦的發展故事。通過線上線下渠道銷售,精美的壯錦壁掛、時尚的壯錦包包、可愛的壯錦公仔、精致的壯錦扇子、舒適的壯錦抱枕等特色產品,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喜愛。
清水河畔的鄒圩鎮暖陽高照,位于下窯村的紅陶制品示范基地里,一間間制陶作坊內不斷傳出清脆且富有節奏的煉泥聲。2016年,鄒圩陶器制作技藝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近年來,鄒圩鎮多次邀請相關專家到當地進行技術指導,為紅陶技藝注入新鮮血液,還投入銜接資金1400多萬元建成鄒圩鎮紅陶制品示范基地,新建8條龍窯和一個紅陶制品展銷中心。
通過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參加各種展銷活動,并通過社交平臺大力宣傳鄒圩紅陶,吸引了一批企業上門合作,產品得到質的提升。訂單的持續穩定增長,讓下窯村群眾看到了希望,許多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也紛紛返鄉加入制陶隊伍。全村年產值超過200萬元,輻射帶動周邊群眾就業53人,其中脫貧戶(監測戶)人口22人。
賓陽縣委書記梁展凡介紹,下一步,賓陽將科學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持續增強產業聯農助農能力,幫助特色產品拓市場擴銷路。同時,不斷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越來越多的歷史文化資源“活”起來,為鄉村全面振興持續賦能。(記者 覃星星)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