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陜西南部的安康市漢濱區,曾是秦巴山區連片特困地區、國家扶貧重點縣區、國家深度貧困縣區之一,是農民占多數、農業占主導的農業大區,也是陜西省唯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數量超過10萬人的縣區。
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后,漢濱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2024年,漢濱區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以和美鄉村建設為著力點,以激活群眾內生動力為抓手,努力繪就鄉村振興壯美畫卷,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
建機制強保障 堅決守住防返貧底線
脫貧攻堅成果來之不易,鞏固成果同樣艱巨。
安康市漢濱區總人口102萬人,農業人口79.78萬人,是典型的農村占大頭、農民占多數的農業大區。其中,脫貧人口58948戶195544人,脫貧人口占陜西省4%、安康市25%。
脫貧摘帽后如何鞏固成果?
首先從頂層機制設計上不斷優化發力。記者調研了解到,2024年,漢濱區持續深化“三級書記主抓、黨委政府同責、四套班子齊管、分級協同推進”的責任體系,落實45名區級領導聯鎮包村,45名區級領導帶頭走訪群眾、調研指導、督促檢查的足跡,遍布村村落落。
重大決策部署到哪里,督查問責工作就跟進到哪里。漢濱區堅持重點工作周部署、工作推進月調度、工作成績周晾曬、完成情況月督導、后進單位月約談、疑難問題月研判、系統數據月篩查“七項機制”,推行“三亮三評三運用”績效考核,全區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納入考核體系,與鞏固銜接工作成效直接掛鉤,構建了有章可循、職責清晰、執行有力的制度體系。
重監測、強幫扶,讓脫貧成效更可持續。漢濱區堅持把動態監測作為重要抓手,精準落實“2531”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實行一戶一策、分類幫扶,規范納入程序,確保出現返貧致貧風險的農戶應納盡納,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三個到位”,全面消除風險隱患,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全區18608人監測對象,已穩定消除風險13687人,消除風險率73.6%。
一年來,多項工作得到上級充分肯定:漢濱區《“五字訣”破解穩崗就業“五難題”》在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鞏固銜接專題研究班上作專題經驗交流;“陜茶1號”被認定為國家農業主導品種;成功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區;獲評“2024年度全國茶業重點(原百強)縣域”;漢濱區傳統古村落集中連片保護13個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晏壩鎮入選省級農業產業強鎮。
強產業穩就業 群眾持續增收有保障
“脫了貧”不代表“沒困難”,“有收入”不代表“沒風險”。
記者調研了解到,漢濱區健全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持續提升“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水平,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這條底線,確保群眾幸福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在建民街道忠誠村,支部書記劉瑞紅正和村民們一起在蔬菜產業園區勞作。劉瑞紅成立安康天瑞塬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帶領忠誠村村民建大棚、育種苗、種蔬菜,實現增收致富。近年來,該公司發揮蔬菜產業龍頭帶動作用,在建民、洪山、縣河、茨溝等多個鎮(街道)發展設施蔬菜7100畝,將1200多戶農民嵌入產業鏈中。
“我們堅持支部聯建、產業聯盟、資源聯享‘三聯’工作機制,助推全區蔬菜產業發展的同時,忠誠村也實現了支部引路、產業鋪路、黨員帶路、共富同路。”劉瑞紅說。
在大河鎮先鋒社區,安康秦葉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發展糧、油、菜種植產業,建成大棚80座,通過土地租金、工資收入、提供種苗、回收產品等方式,帶動400多戶農戶增收。2024年,該公司作為漢濱區糧油產業社會化服務聯盟牽頭主體,先后在糧油規模化種植或有主導產業的村開展整村整組代耕代種、代管代收、代烘代銷等社會化服務試點,推動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切實提升農業生產力。
2024年9月,陜西特色魅力田園名單公布,漢濱區大竹園鎮茶園景觀成功入選。該茶園現已建成十里茶花長廊、千畝茶園和特色民宿,每年從春天開始,開園節、采春茶、茶文化研學、篝火晚會依次登場。從高處俯瞰,阡陌縱橫的茶園與青翠遠山、美麗村舍交相輝映,構成一幅景色宜人的田園畫卷,美不勝收。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漢濱區立足資源稟賦,大力實施“產業強縣”戰略,籌措資金1.29億元,支持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截至目前,漢濱區已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8家,建成現代農業園區285個,培育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6家,培育村集體經濟收益50萬元以上村28個,畜牧、茶葉、核桃、蔬菜、魔芋等主導產業累計輻射帶動脫貧勞動力就近就業7500余人。
一手抓產業,一手抓就業。漢濱區建立區鎮村三級就業服務體系,通過勞務輸出“保”就業、社區工廠“穩”就業、“三區”就近“帶”就業、專項崗位“擴”就業、技能培訓“促”就業等五項措施,促進農民穩定增收。
據統計,目前全區建成新社區工廠141家、總部企業12家,發展家庭工坊36家,公益性崗位穩定在1.28萬人,轉移脫貧勞動力就業9萬人,占全市90%以上,實現了有勞動力、有就業意愿的脫貧戶和監測對象至少有1人就業。
強“后扶”促融入 不斷提升群眾幸福感
記者日前來到大竹園鎮七堰社區安置小區看到,房屋整齊排列、道路干凈整潔,各項配套設施方便、齊全。
七堰社區脫貧戶懷國蘭說:“住進小區后生活跨越了一大步,小區綠化美化也提升了、保安保潔上崗了,工作就在家門口。娃們上學、老人看病方便得很,心里想的事都實現了。”
在縣河鎮牛嶺社區,紅色文化元素與綠色生態氣息撲面而來。該社區已建成紅色文化長廊2000米、步道3.81公里、觀景臺2處。社區黨支部書記成英地說:“我們將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千萬工程’的首要工作,以網格細分區域、明確責任,動員群眾從‘旁觀者’變身‘參與者’。如今,衛生廁所全面普及,宜居農房提升改造155戶,8處垃圾收集屋、2個公廁由專崗負責管理維護。”
記者了解到,縣河鎮財梁社區創新推出了“云認養”農業模式,將菜園、蜂箱、稻田等搬上“云端”,讓新鮮農產品走出去、把各地游客迎進來,推進生態與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村民也順勢發展特色民宿、農家樂,為游客提供原汁原味的田園體驗,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讓“兩山一川”成為幸福生活的堅實靠山。
漢濱區堅持把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作為鞏固銜接的重要抓手,科學編制村莊規劃,實施鄉村建設項目181個,統籌推進8個省級“千萬工程”示范村建設,建成和美庭院1839戶,發展庭院經濟388戶,提升農房風貌417戶。漢濱區扎實推進“拆違建、清四亂、除殘垣、建家園”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程,完善提升搬遷安置社區的水、電、氣、污水管網、垃圾處理、通信等配套基礎設施,有力改善和提升了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
走進漢濱區茨溝鎮敬老院,“尊老為德、敬老為善、助老為樂、愛老為美”的牌匾映入眼簾,濃濃的孝義新風拂面而來。中午時分,餐廳里其樂融融,餐桌上擺放著四菜一湯,老人圍坐在餐桌旁,享受著熱氣騰騰的飯菜。
“除了給他們提供一日三餐,還有專門的護理人員照顧他們的日常起居。”茨溝鎮敬老院院長唐德智介紹,目前敬老院集中供養了100多名特困供養老人,其中還包含了一些智力障礙和身體失能的老人。
“面子”有顏值,“里子”也要實。漢濱區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主心骨”作用,深化“321”基層治理模式,深入推進孝義善舉培育工程,大力弘揚“孝義文化”,修訂完善務實管用村規民約,讓農村更加安寧、群眾更享安樂;推行“一村一名大學生村官”模式,整頓提升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健全完善“一村一法律顧問”制度,實現所有村(社區)法律顧問全覆蓋。
關山初度塵未洗,策馬揚鞭再奮蹄。漢濱區有關負責人表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百萬漢濱人民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在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上,勇毅前行,再續華章。(李金紅 汪金波 周濬)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