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井研縣“稻+”模式交出富民好答卷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8-22





    踐行“五良融合+種養結合+糧經復合”模式

    四川井研縣“稻+”模式交出富民好答卷


      四川省樂山市井研縣作為全國產糧大縣,近年來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認真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該縣在南部區域規劃建設“百里糧油走廊”,涵蓋5個鎮30個村,目前已初具雛形。作為“百里糧油走廊”高產示范基地之一,王村鎮集體村實施“五良融合+種養結合+糧經復合”模式,成功實現“千斤糧、萬元錢”的增收目標。


      “糧食增產”夯基礎


      實現高標準農田建成率100%。以業主需求為導向,在高標準農田項目規劃前期,充分征求意向業主意見和建議。全村共整治高標準田(地)塊1000余畝,建成后全面滿足業主需求,規模化流轉率達100%。


      實現良種覆蓋率100%。以增產增收為目標,堅持在單產提升的基礎上開展水稻品種品比試驗,系統比較22個省、市獲獎優質水稻品種,評估其在井研縣特定的氣候、土壤等條件下的綜合表現,示范片實現“品香優秱珍”“荃優607”等良種全覆蓋。


      實現種糧機械化率100%。以強化農機研發推廣應用為目標,加強與四川省萬馬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等本土農機企業的合作,將永磁電機應用于現有農機制造,自主研發的小型撿石機在集體村開展中試,應急烘干機得到廣泛推廣應用。推廣建設3個農事服務中心區域站(點),并全覆蓋配備無人機、旋耕機等設備,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


      實現生產監測率100%。以技術服務為引領,建立“政府+N”監測機制,整合業主、專家團隊等數據資源,配套建設水稻監測實驗室、糧油農情監測站、蟲情監測站等,推廣應用井研智農App、水稻“三定”栽培等新技術,實現節水節肥、數據線上管理、智能化分析,確保田間管理高效。


      “立體農業”謀發展


      繪好一張圖。組織鎮村干部、種糧能手組成“田塊診斷團”,對全村地塊開展坡度、墑情、光照“三維體檢”,繪制數字田塊地圖。立足村級資源稟賦、市場需求以及村民發展意愿,統籌規劃“一共生三輪作”的稻蝦共生,稻藥、稻蔬、稻菌輪作四大立體農業模式,確保“一地一模式、一田多收益”。


      使好一股勁。構建“全鏈條”管理矩陣,建立“鎮村干部+業主+技術專家”產業發展指揮部,下設技術指導、設施建設、田塊協調3個專班以及4個片區“田管家”工作站,實行“日收集、周解決、月評估”動態管理,開展120次“點單式”巡回指導,全力解決稻藥接茬、菌田管護、用水保障等難題,齊心協力助力產業發展。


      算好一筆賬。堅持“效益多元”而非“單一最優”,聚焦解決低產田撂荒問題,實施稻蝦共生保障糧食安全;聚焦土壤地力提升,實施稻藥輪作使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18%;聚焦緩解業主資金周轉壓力,實施稻蔬輪作實現“短平快”收益;聚焦成本節約、效益提升,實施稻菌輪作實現種糧化肥減量40%。


      蹚出一條路。編制推廣“水稻+”技術指導手冊,建立規范種養技術等56項標準,配套制作“一模式一視頻”可視化教程,推動在全縣建立13個核心示范點。圍繞四大主導產業,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農文旅融合等產業,走出一條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的產業發展之路。


      “四勤”方法成亮點


      勤動腿,誠心引人才。主動赴邛崍市、巴中市等地進行靶向對接,以政策給足,不阻工、不拖延的“一給兩不”承諾書打消業主顧慮。發布“英才征集令”,建立112人鄉賢人才庫。組建由村民代表、鎮村干部、專家團隊等組成的評委會,建立“優中選優”評比機制,舉辦“招商英雄會”“王村能人擂臺賽”,實施“頭部招引+頭雁孵化”工程,成功引進樂山市奇能米業有限責任公司、井研縣五農幸福之家糧油種植家庭農場等5家企業以及32名技術能人,已累計培育28名“土專家”。


      勤動手,用心做服務。建立“鎮村聯動+業主共享+網格代辦”多元服務體系,成立鎮村聯合服務專班,實行1小時首接響應、1天現場處置、3天問題辦結的“113”制度,累計解決89個用工短缺、土地協調等問題;組建“產業發展聯盟”,舉辦12次資源對接會,促成47項設備共享、技術互換等合作;劃分14個服務網格,配備“政策代辦員”“技術輔導員”,主動上門提供40余次土地流轉合同代擬、商標注冊代辦等服務。勤動嘴,盡心爭政策。建立“政策需求精準畫像”機制,強化各項涉農政策宣傳,主動收集業主痛點、難點22條,編制“上級政策+業主需求”兩張清單,有針對性地爭取產業發展補貼、各項涉農補貼等600余萬元,撬動業主投入1800萬元。聚焦設施農業用地集約節約利用,支持業主改善生產設施條件,就近盤活8處村內閑置資產,建成8個羊肚菌培育中心、蛋雞育苗中心等特色產業基地。


      勤動腦,虛心求合作。打通“院企直達”通道,促成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與當地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共建“科技小院”,專家技術團隊駐點攻關,試驗種植“Q優12號”水稻,主要用于加工米粉等產品,進一步補齊農產品精深加工短板。聚焦開拓業主銷路,主動與糧食生產企業、大型生鮮超市等開展合作洽談,推動簽訂直供協議,產品直銷深圳等地。


      取得成效展新圖


      業主增效益。當前,業主規模化流轉土地1600畝,集成無人機飛播、變量施肥等技術降本提效,畝均節約成本400元、收益提升15%。提供農機托管服務每年2萬余畝次,打造形成“王村農事”專業化農業社會化服務品牌,實現“基地+服務”雙向創收。


      農戶增收入。農戶流轉耕地獲得穩定保底租金,開辦農家樂、民宿創造額外收入,自留地建花園、菜地改善居家風貌,疊加園區務工薪金與產業分紅,戶均增收3000元,年創收最高達8萬元,形成“租金+N”立體增收模式,真正端牢“致富飯碗”。


      集體增實惠。整合資源成立村集體經濟發展公司,通過“保底分紅+利潤共享”模式運營集體超市,與業主投資興建110畝小龍蝦繁殖基地,打造“稻香蝦美”等區域品牌,建立農產品網絡銷售直播間,去年特色農產品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同比增長20%,帶動村集體增收20余萬元。


      治理增效能。推行“共治積分制”群眾自治模式,設立“環境整治、設施管護、矛盾調解”等6類積分項目;企業從收益中提取5%設立“村企共治基金”,用于捐建路燈、文化廣場等;村集體利用集體經濟收入,建設文化廣場、村民說事堂,并制定產業共治公約措施規范經營,著力構建“三方共治、循環共生”治理新格局。(記者 王繼發 蔣俊偉)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