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是精準扶貧的重要途徑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作者:王德剛    時間:2016-12-09





      鄉村旅游扶貧就是要發揮鄉村旅游的綜合帶動作用,以“旅游+”為基本理念,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上,通過“創新創意”來整合鄉村的環境、產業、村落、文化等資源,開啟既有利于產業規模發展,又能夠實現個體脫貧致富的鄉村脫貧之路


      近日,國務院下發《“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確定了“十三五”期間全國脫貧工作的總體思路、基本目標、任務分工、保障措施和具體的工作部署,明確提出要在“十三五”末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村有序摘帽”“貧困縣全部摘帽”的脫貧目標。


      脫貧工作是我國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體目標而實施的系列戰略舉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體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環節,是近期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和任務的重點內容。因此,一個時期以來,各領域、各部門在中央的統一部署下,都在根據自身的行業和產業特點,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扶貧開發工作。今年10月,國家旅游局等十二個部門還聯合制定下發了《鄉村旅游扶貧工程行動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間,要力爭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實現帶動全國25個省(區、市)2.26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230萬貧困戶、747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的總體目標。從《鄉村旅游扶貧工程行動方案》所確定的目標看,僅鄉村旅游這一途徑,實現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村就占現行貧困村12.8萬個的17.66%、現行貧困人口5630萬人的13.27%、現行貧困戶838.5戶的27.43%。


      當前,我國脫貧工作已經進入攻堅階段,脫貧難度大,任務更加艱巨。在“旅游+”理念指導下的鄉村旅游業,作為充分結合鄉村自然環境、鄉村經濟資源、鄉村傳統文化和民族、民俗風情等資源的鄉村經濟發展模式,是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作為國家扶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旅游扶貧有著獨特的產業優勢、市場優勢和帶動優勢。從鄉村旅游發展的基本條件來看,原生態的環境、規模化和特色化的農業種植業、傳統與特色村落、民族風情和民俗文化等,是開發鄉村旅游產品、打造鄉村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環境和資源依托。而鄉村旅游扶貧就是要發揮鄉村旅游的綜合帶動作用,以“旅游+”為基本理念,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上,通過“創新創意”來整合鄉村的環境、產業、村落、文化等資源,開啟既有利于產業規模發展,又能夠實現個體脫貧致富的鄉村脫貧之路。


      以“旅游+農業”為基礎,因地制宜打造具有“脫貧”特色的現代新型鄉村經濟體系。《規劃》關于“產業發展脫貧”的具體部署中,要求通過“優化發展種植業”“積極發展養殖業”“大力發展林產業”等措施,形成特色化的農業生產體系。而這些措施在貧困地區的落地,靠傳統的農業經營思路是沒有出路的。這些地區之所以長期以來一直滯留在貧困線以下,未能走出傳統的農業發展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規劃》也指出,要在此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促進產業融合發展”來形成新的農業經濟業態,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而農業多種功能的挖掘與拓展,與旅游的嫁接和融合,形成以鄉村旅游業為主導的新型鄉村經濟體系,是一條重要的路徑選擇。例如,旅游與林果種植業的融合,可形成不同特色的觀花園、采摘園、農耕園、農業科普園、度假莊園、休閑農莊、租賃農場以及鄉村度假地、鄉村旅游綜合體等等以旅游業為主導的新型業態。當然,在貧困地區開發鄉村旅游,與相對發達的地區相比,有著完全不同的經濟基礎、市場基礎和人才基礎,“旅游+”發展理念的落地,一定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要“+”得精準、“+”得有針對性、“+”得持久、“+”得有效益,才能夠真正形成具有“脫貧”特色的現代新型鄉村經濟體系,為這些地方的脫貧致富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旅游+文化”為切入點,凸顯文化主題、打造文化特色,提升鄉村旅游吸引力。《規劃》指出,我國多數的西部省份貧困發生率在10%以上,而民族省區的貧困發生率更是達到了12.1%。這些地區的貧困有其自然和歷史原因,但從另一個方面看,這些民族地區的民族風情、民俗文化更有特色,包括他們的民族生活習慣、民族服飾、民族藝術、民族工藝以及傳統的農耕文明、民間信仰等等,都是開發文化旅游的特色和優勢資源。不僅可以開發原生態的民族和民俗旅游項目,還可以依托當地的自然環境、風景名勝、古城古鎮等資源,與當地的民族特色文化、紅色文化、鄉土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結合,開發具有獨特文化內涵的文化旅游區、特色小鎮、特色民族村鎮和傳統村落、鄉村旅游綜合體、鄉村度假地等等。同時,大力發展貧困人口參與并直接受益的傳統文化展示、表演與體驗活動等鄉村文化旅游活動,形成獨具民族和民俗文化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體系和鄉村旅游目的地,更加有利于那些個體和小群體特征的貧困戶和貧困人口直接實現脫貧,走向致富。


      以“旅游+基礎設施”為手段,構建一體化的鄉村公共和旅游服務體系,完善鄉村服務功能,保障鄉村旅游業發展。貧困地區最大的弱項之一就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的不足和缺失。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基礎性條件。《規劃》對貧困地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專門安排,提出要通過“構建外通內聯交通骨干通道”“著力提升重大水利設施保障能力”“優先布局建設能源工程”等具體措施來構建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特別是對于鐵路、公路、機場、水源工程、農田水利工程、防洪工程等直接服務于民生的基礎設施進行了重點安排。從現代旅游資源觀的角度,這些工程本身也都屬于旅游資源的重要類型,它們既可以作為支持旅游業發展的基礎性條件,也可以作為旅游資源進行多功能開發和利用。在“旅游+”理念指導下,將它們與旅游一體化建設,既支持了旅游業的發展,也豐富了旅游產品類型,使這些扶貧工程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總之,脫貧工程作為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各行各業都應該根據自己的行業特點積極參與。旅游業作為綜合性強、參與度高、扶貧效益好的現代產業,能夠在國家脫貧工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國家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特約評論員王德剛)




      轉自:中國旅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